|
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蔡天助。(中評社
高易伸攝) |
中評社高雄8月16日電(記者 高易伸)台“教育部”修訂歷史課綱被質疑“去中國化”、“文化台獨”。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蔡天助接受中評社訪問觀察,兩岸血緣不會因課綱修訂而使文化台獨輕易達陣,但未來第一線教師如何詮釋將是最重要的關鍵。一套教學制度在台教了3、40年確實有改變必要,他也認為“主題式教學”有其優點,但只要卡到統獨一切就變得複雜、衝動,無法平心靜氣去討論了。
蔡天助,1958年生於台北,祖籍福建晉江。台灣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博士。曾任台灣“陸委會”兩岸政策論壇(南部地區)計劃-ECFA民意代表會議暨民意代表座談會計劃主辦人,現為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中評社問,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中國就不是“我國”,中國會是“他國”?是否造成“文化台獨”或影響台灣下一代對歷史的認知?
蔡天助說,這會陷入大中國史觀與同心圓史觀的爭議,對現在的台灣人而言,要能夠先瞭解自己的家鄉,將來出去以後被問到“你從何而來?學生才講得出來。當然現行“憲法”明載台灣地區跟大陸地區,為“一國兩區”,中國大陸也確實位於東亞。這些內容老師在第一線教學現場有沒有適時補充?因此第一線老師的“詮釋權”非常重要。
蔡天助認為,教育其實最不該扯到政治,主題式教學或許更能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談歷史上的“忠奸之辯”,哪些朝代的歷史人物是忠、誰又是奸?秦儈真的是奸臣嗎?這些主題式教育與溝通都會讓學生產生興趣,而非只有編年史的填鴨教育直白告訴學生清康熙幾年發生了哪些事情。
蔡天助說,“教育部”已調整課綱,但他想知道第一線教學的老師以及更偏遠地區的老師們是否做好準備?
蔡天助說,身為教育者,我們不希望學生考完試後就把內容還給我們,如何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追求與學習的興趣更為重要。“教育部”想改革很好,但是否也該緩一下讓第一線老師清楚未來他們在教學上能夠做些什麼?但就他目前所觀察,課綱修訂不僅快速上路,更對偏鄉教師造成負擔或政策斷層,到頭來權益損失的只會是學生。政策推行教好或教壞,“教育部”都必須背負成敗責任。如果大家都有這些疑慮時,他建議教育當局應該還是想一想、緩一緩。
蔡天助認為,他寧可相信這些課綱修訂的委員們是抱持著想為教育注入活力或激起漣漪,能夠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如果只是為政治服務,不論是“文化台獨”或去“中國化”,似乎也沒這麼容易達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