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良(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香港7月30日電(記者 臧涵)“這場來勢凶猛的中美貿易戰,用‘衝擊波’已不足以來形容,也許用‘大撞擊’形容更準確,因為這場貿易戰與性質單純的美日貿易戰很不一樣,是一場涵蓋經濟、政治、安全衝突的全面戰略觸碰。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海良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中美貿易戰開打已經有段時間了,雙方至今沒有和解的跡象,反而有再度升級的趨勢。在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中,究竟美方的真實意圖是什麼?未來如何演變?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王海良認為,美國揮舞單邊主義大棒,橫掃多邊機構和機制,不惜自毀國際形象,也要攫取最大經濟利益,以圖美國“再度偉大”。這已引起廣泛擔憂、詬病和反對。“薩克雷有句名言:一個人如果遭到大家嫌棄,多半是自己不好。我看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不過,王海良表示,來勢凶猛的中美貿易戰,用衝擊波已不足以來形容,也許用大撞擊形容更準確,因為這場貿易戰與性質單純的美日貿易戰很不一樣,是一場涵蓋經濟、政治、安全衝突的全面戰略觸碰。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丘吉爾警示人們說,你不面對現實,現實就會面對你。我要說,這一次,我們不能再說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敵人了,而要做到戰略上重視對手,戰術上更重視對手。
橫竪都會來的壓制
從本次中美貿易戰的橫向來分析,王海良認為,美國是經濟、政治、安全各領域一起下手,“要大幹一場了”。
相比於日美貿易戰,王海良對中評社表示,這次的中美貿易戰不僅是利益之爭,更是制度之爭。二者不同之處在於中美與中日是互為經濟競爭對手還是全面戰略對手,兩種不同類型的競爭核心是制度。因此,在此次中美貿易戰中,美國的目的是要壓制戰略對手、扼殺異己。“我們不是在渲染貿易戰的意識形態色彩,如果貿易戰不與經濟政治制度糾纏在一起,我們還可以看開一點,但嚴峻的事實讓我們無法自我寬慰。”
王海良表示,在經濟上,貿易逆差可以談判解決,但美方把高科技當靶子,力圖阻撓中國科技進步,就會搖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基座。美方用冷戰眼光看中共十九大,制定了以中國為敵的政治方針,全面扭轉了中美關係方向。在這一政治方針指導下,美方陸續出台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和《核態勢評估報告》,把中國、俄羅斯列為主要戰略對手,矛頭直指頭號對手中國。
在台灣問題上,王海良說,美國任性跨越界限,出台《與台灣交往法》、批准《國防授權法案》、公開邀請台軍參加所羅門群島軍演,打響貿易戰第一槍翌日,又派兩艘軍艦穿過台灣海峽,拉出示威和挑釁架勢,“儼然一副羅伯特·卡根所稱‘流氓超級大國’的模樣”。
王海良認為,美方的“去一中”動作正在掏空其一中政策,中美三個公報宣示的對華承諾已遭背棄,美國猛然倒退了30年。“美方做出各種或明或暗的政治和外交動作,都是要加強台灣的棋子作用,借以牽制中國大陸。美對華壓制光台海還不夠,還要加上南海,搞兩海聯動,在中國門前製造事端,挑釁甚至挑戰中方,激起中方戰略衝動,打亂中方發展戰略,以圖阻擋中國崛起。”
從上述情況分析,王海良對中評社表示,美國在很大程度上要重複這些年對俄羅斯的遏制。美俄一番較量,美國沒能達到其目的,但俄羅斯受到了削弱。美國猛然發現,在美俄深陷地緣政治博弈的過程中,中國迅速全面提升實力,縮小了對美實力差距。美戰略界認識到,即使“重返亞洲”,也無法“再平衡”已經傾斜的力量對比了。於是又設計了以海上壓制為導向的“印太戰略”。在印太戰略框架下,美計劃建造超級艦隊,其意圖就不難看出了。
至於美國宣稱的正在建設“最強大核武庫”,王海良表示,其打擊目標是俄羅斯和中國。“看來,美國不惜採取最極端手段,維持其全球霸主地位。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所有退群行為都是在破壞它自己建構的戰後國際秩序,先毀棄、後重塑,目的是重獲絕對政治主導權。”
在這一思維導航之下,王海良認為,美國一直在制約甚至壓制中國,這個軌跡是清晰可見的:上世紀末,美國未能讓中國成為第二個蘇聯,本世紀的當下,美國又想把中國變成第二個俄羅斯。至此,中美戰略觸碰遂難以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