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台育嬰室的恒溫箱裡。 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7月20日電/距離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已經過去40年,中國現在除了在經濟上,在科技領域也開始引領世界。但中國也被指存在研究質量低等問題。筆者將探究一下中國科學技術的光與影。
科研投入力度空前
日本《中央公論》月刊8月號(提前出版)載文《“科技強國”中國的光與影》,文章說,在看待中國科學技術時,需要關注國家的堅定態度。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稱,2015年中國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投入的研發費用總額達到42萬億日元(100日元約合5.99元人民幣——本網注),最近30年裡增長了近40倍。迅速增長的原因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中國有一部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的法律,其中規定,“國家財政用於科學技術經費的增長幅度,應當高於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實際上,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幅度每年為6%至7%,但研究開發費用的增長幅度包括今年在內,維持在了每年約10%的水平。
中國的這一方針已經產生了明顯的成果。今年1月,美國科學財團的報告稱,2016年發表的中國論文數量約43萬篇,超過美國,高居世界首位。與日本最近10年間論文數減少13%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大幅增長了124%。
中國還在極力確保優秀的人才。中國此前推進了“海歸政策”,向日本、美國、歐洲輸送留學生,讓他們接觸最尖端的研究後回國。此外,中國最近致力於直接吸引世界最頂尖研究人員的項目。該項目據說已經錄用了約400名外國研究人員。
初創企業大量湧現
中國還致力於科學技術的實用化和產業化。在作為改革開放象征、作為經濟特區發展起來的廣東省深圳市以及北京西北部的中關村等,湧現出了大量初創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