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
記者近期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的部分企業調研發現,一些事關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央企依托深厚的科技創新實力,在不少關鍵領域破解了“卡脖子”難題,節省了大量成本。但受科研投入吃緊、高端人才不足等影響,一些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和原始創新的壓力仍然較大。
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屢填國內空白
嚴冬的東北鬆嫩平原,一處高聳的井架下,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隊員正操作鑽機,打向數千米深的地下。2022年油田攻克了2.0版表面活性劑核心技術,預計可提高采收率3%以上。大慶油田瞄准打造“石油科技王國”,迄今3次問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累計取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百餘項。
總體上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完成過國家很多重點工程和任務,研發的重大技術裝備屢屢填補國內空白——記者採訪的企業有此共同特點。近年來,這些企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市場需求,加快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向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模式轉型。
堅持自主創新,意味著要在“從0到1”的“播種子”環節開始,通過持續投入夯實科技創新根基。“我們正在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覃大清說。作為我國最早組建的船舶動力裝置、電力驅動設備研製基地,哈電集團2021年在白鶴灘水電站項目中攻克世界性技術壁壘,讓水電裝備製造進入百萬千瓦機組“無人區”。近年來無論處於發展黃金期,還是行業形勢低迷時,哈電都保持較高的研發投入,“十三五”時期累計科技投入達70多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