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國際收支總體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http://www.crntt.hk   2022-11-14 08:32:11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國際收支數據是國際通行的觀察經濟的關鍵指標之一。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前三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我國國際收支繼續保持基本平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我國國際收支總體保持基本平衡格局,穩定性和韌性進一步增強,充分彰顯了我國推動經濟更高質量發展和更高水平開放的積極成效。
  
  經常賬戶、直接投資等是國際收支的基礎組成部分,有著較高關注度。今年前三季度,經常賬戶順差3104億美元,同比增長56%,繼續處於合理均衡區間;直接投資淨流入469億美元。從全球範圍看,受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多個傳統經常賬戶順差國家都出現順差明顯下降態勢,部分經常賬戶逆差國家則出現了逆差擴大,我國是少數實現經常賬戶順差規模逆勢增加的經濟體。同時,據商務部統計,前三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8.9%,體現出我國經濟前景長期向好以及巨大市場規模的吸引力。
  
  經常項目保持在合理均衡區間,重要原因在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支撐。近年來,我國經濟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近十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90%。在此背景下,對外貿易發展更加平穩,經常賬戶順差與GDP之比由2007年的9.9%降至2011年的1.8%,2012年以來總體保持在2%左右的合理區間。近年來全球疫情蔓延,我國生產供給能力有效彌補外部產需缺口,經常賬戶順差增加,體現了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也反映了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升級和產業門類完備的相對優勢。
  
  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使得我國跨境投融資結構不斷優化。一方面,雙向直接投資穩定增長,總體保持順差格局。另一方面,跨境證券投資對國際收支的重要性提升,外債結構不斷優化。近年來,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穩步推進,境內證券逐步納入國際主流指數,拓寬了跨境資本流動渠道,豐富了市場參與主體。同時,對外開放也促進了外債結構優化,降低外債整體風險。近年來,外債增長主要來自境外央行等中長期投資者配置國內債券,穩定性較強的資金在外債中的比重提升,傳統融資型外債占比下降。
  
  展望未來,隨著市場化調節機制及配套措施不斷完善,國際收支更有條件實現自主平衡。首先,我國持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更大程度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有助於及時釋放外部壓力,調節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功能得到強化。其次,匯率避險工具推廣普及,更多企業運用外匯衍生品管理匯率風險,企業對匯率波動的適應性明顯增強,開展外匯交易更加理性。再次,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升,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和國際清算系統支付結算中的占比持續提高,也有助於降低貨幣錯配等風險,穩定市場主體跨境交易行為。
  
  在市場化調節等機制綜合作用下,我國國際收支逐步形成了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自主平衡、儲備資產基本穩定的平衡格局。接下來,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將為國際收支在中長期保持基本平衡和穩健運行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姚進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