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0日電/郡縣治,天下安。縣域位於城鄉兩頭的交匯點,具有獨特的輻射帶動作用,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石和支柱。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變化趨勢,相關政策舉措陸續出台,為新時代縣域經濟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積蓄了動力。聚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期特邀專家和市縣負責同志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經歷四個階段
主持人:縣域經濟具有哪些特徵?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新時代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張建華(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所謂縣域經濟,是一種縣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具體講,就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形成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為發展主題和方向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實現縣域內各個產業的協調和全面發展,從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縣域經濟有一定的獨立性、能動性,特點十分鮮明。
首先,縣域經濟具有基礎性地位。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包括小城鎮經濟和農村經濟,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的橋梁。縣域經濟是一個功能完備的經濟單元,它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支持,也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根本保障。
其次,縣域經濟具有綜合性特點。縣域內有統一行政規劃和經濟政策,經濟活動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包含工業、商業、農業等產業部門,形成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但縣域經濟不能實施“大而全”戰略,應立足自身優勢,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形成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再次,縣域經濟具有區域差異化特徵。每個縣域都有其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傳統、特定資源相關聯,經濟發展不盡相同。這種差異性不僅表現在落後省份和發達省份之間,而且同一省份內不同地區各縣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相差也很大。相當一部分縣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資源禀賦選擇經濟發展路徑,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最後,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開放能動性優勢。縣域經濟不是各自為政,而應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為手段,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使其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具有頑強生命力。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新的切入點,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
上世紀80年代是縣域經濟發展第一階段。一方面啟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鄉鎮工業,極大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但也埋下了“小、散、亂”的布局隱患。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是縣域經濟發展第二階段。一方面鞏固農村改革成效,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另一方面以各類園區為代表,逐步向工業園區化、農業基地化、城鎮集中化轉變,初步形成專業集中的園區經濟,成為經濟強縣的重要支撐。
進入21世紀,縣域經濟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區域持續分化、不平衡性加大。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壯大縣域經濟”,並出台相應政策,縣域經濟受到關注。發達地區如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縣域經濟逐步融入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加速;而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受制於基礎條件不夠完備,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城鄉一體化融合以及改革滯後等,縣域經濟雖也取得長足發展,但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差距,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域經濟發展進入第四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由於資源整合能力差、頂層統籌設計不足等問題,縣域經濟的先天不足逐步顯現,而分工專業、各具特色的精品小城鎮成為帶動農村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的新亮點。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相繼發布,為新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根據規劃,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應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進一步補齊補強縣城短板弱項,建設一批具有良好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人口集聚能力較強的縣城,加快就地城鎮化進程。再經過一個時期努力,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縣城,與鄰近大中城市發展差距顯著縮小,促進城鎮體系完善、支撐城鄉融合發展作用進一步彰顯。總之,把強縣與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發展和鄉村振興貫通起來,在高質量發展中做強做優縣域經濟。
以縣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主持人:鄉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發揮資源優勢,以縣域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葉學平(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縣城在我國城鎮體系中地位和作用的新定位。在一定意義上,縣域經濟就是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圍繞鄉村本土特色。鄉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根本目的,簡言之,發展縣域經濟就是要富民強縣。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轉型速度不斷加快,也取得了較好成效,但仍存在農業生產結構單一、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勞動力素質無法滿足發展需要、農業科技和農村金融政策支持不足等問題。
縣域經濟發展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支點,以縣城為載體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需著重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為縣城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產業、就業支撐;二是破除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制約縣城和鄉村發展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瓶頸,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鄉村振興從美好願景邁向現實圖景,要找准夯實發展的底盤。無論增加脫貧群眾收入、鞏固務工增收勢頭,還是穩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縣域經濟都是城鄉二元之間,能夠通過產業、要素和人才集聚,形成對鄉村振興輻射帶動效應的最佳支撐點。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對鄉村振興極為重要。
以縣域經濟帶動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縣域產業發展要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圍繞農產品加工業壯大主導產業,持續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形成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從而帶動其他產業有序發展。縣域產業布局應牢牢把控農業基礎地位、重視農業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延伸農業發展鏈條。農業的專業化、產業化發展,必然帶動對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系列關聯產業的需求。同時,開發鄉村和農業休閑旅遊資源,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借助農村電商暢通農產品商貿流通渠道,拓展縣域產業融入全省乃至全國產業鏈。
以縣域經濟帶動鄉村振興,融合是關鍵。以農業為基礎,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縣域產業體系,增強縣域發展內生動力。堅持將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重要抓手,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建設,完善產業鏈鏈長機制,推動鄉村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以縣域經濟帶動鄉村振興,人才是支撐。鄉村振興重在人才振興,引導優質人才向縣域流動是夯實人才支撐的關鍵。吸引專業技術型人才向縣域流動並保證其長期留在本地服務縣域經濟發展,除出台吸引和服務人才的相關政策外,更需要為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更廣創業平台和更高生活品質。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動教聯體、醫聯體等建設,引導更多資金、人才等資源向基層傾斜、向農村覆蓋,提升農村地區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探索高校產學研合作,搭建多層次就業和創業平台以吸引高校畢業生和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就業創業,參與鄉村治理,助力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