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保持戰略定力是未來決勝的關鍵
http://www.crntt.hk   2021-10-14 00:16:00
立陶宛如同台灣一樣,死心塌地地成為美國及北約的排頭兵。
  中評社╱題:保持戰略定力是未來決勝的關鍵 作者:李理(北京),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

  【摘要】美國未來將通過各種方法來加強與台灣的外交和安全關係,并在不激怒中國的情況下增加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習。美國在經濟方面,或許優先考慮與台北簽訂雙邊投資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以抵消中國將台灣從國際經濟協定中孤立出來的努力。在政治方面,為抵消中國壓縮台灣國際空間所做的成功努力,可能探討與台灣的外交多邊舉措,使之有機會與其他國家就台灣不能參加的論壇來討論各種問題并進行交流。在外交上,美國將支持志同道合的國家與台灣發展外交關係。在安全問題上,美國會在更高級別和更頻繁地重申其《與台灣關係法》等涉台法案的承諾。美國還會改變現有的國防政策,加大軍售力度及種類,并開始雙邊軍事演習,包括海軍和空軍演習,以加強對中國大陸的威懾。

  位於歐洲的小國“立陶宛”日前同意讓“中華民國”以台灣為名設置“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成為台灣在外交上的一項所謂新突破。中國於8月10日召回了駐立陶宛大使,同時也要求對方召回駐中國大使。表面上看這場外交危機是以“台灣”為名在立陶宛設立官方代表處所致,台灣問題好像是衝突爆發的根源,但實質上更深層次的中美鬥爭才是這場外交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中美的全面競爭從奧巴馬時期的“重返亞洲”開始,表面上是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的對抗甚至是中西文明之爭,但實質上是全球範圍內的“領導者”之爭。圍繞著中國內部及周邊的釣魚島問題、新疆問題、西藏問題、南海問題、台灣問題、朝鮮問題、人權問題、貿易問題、香港問題、印度問題……,發展到今天,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和圍堵并沒有達到所期待的效果。突發的新冠病毒危機帶來全球性機遇,中國應對得當使其更有可能在未來戰略競爭上獲得更多的優勢。特別是美國預計新冠病毒至少還要影響人類三至八年時間。在此情況下。美國拜登總統重新調整了外交政策,著重點是關注美國傳統與新的戰略夥伴,尋求廣泛的聯盟并與其進行戰略合作,鞏固有傳統友好關係的“條約”盟國,納入所謂的“民主價值”國家,融入有分歧但有共同利益的國家,甚至拉攏俄羅斯,形成新的“國際聯盟”,與中國進行曠日持久的全面的全方位的競爭。企圖保持其對中國的競爭優勢,必須充分地利用和加強其最大的資產——龐大的聯盟和夥伴網絡,尤其是歐洲。為此,美國促成了美日澳印四方會談、美日與美韓高峰會、特使團訪問台灣等來鞏固印太聯盟;橫跨大西洋,促使G7、北約、歐盟等關注印太形勢,并與普京進行高峰會;副國務卿舍曼出訪日本、韓國、蒙古及中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出訪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國務卿布林肯出訪印度、科威特;副總統賀錦麗出訪新加坡、越南等,來擴大對抗中國的陣營。這其中“特使團訪問台灣”及一系列涉台動作,意味著美國啓動“美台建交”的實質性進程,將“台灣”視為如現日本、韓國一樣的“志同道合”的盟友。美國開始“公開鼓勵理念相近國家”與台灣往來,前有捷克、斯洛伐克、索馬里等國與台灣相勾連,今有立陶宛跳到對抗中國的最前綫,又出現美國參議院通過涉台參與世衛組織的議案等,這些實質上都是中美對抗的種種表現。

  一、立陶宛為什麼願意做出頭鳥

  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與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并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鄰白俄羅斯,西與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和波蘭相接壤,處在俄羅斯與歐洲的交接地帶。立陶宛曾被前蘇聯侵吞成為蘇聯的一部分,蘇聯解體後獨立的立陶宛很快加入北約,與近鄰俄羅斯及白俄羅斯都是敵對關係。由於其領土處於俄羅斯與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之間,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布置了大量的武器,使立陶宛倍感壓力及危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處於俄羅斯與北約力量的交鋒地帶,歐盟東擴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美國也逐步加強在波羅的海的軍事存在,被雙方擠壓的立陶宛如同台灣一樣,死心塌地地成為美國及北約的排頭兵。

  特朗普時代美國就要求歐洲幫助美國對付中國及俄羅斯;拜登上台以後,美國更是要求歐洲與美國一道,就應對中國崛起在技術、投資、貿易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進行合作。鑒於大西洋兩岸關係的緊張以及歐洲對不斷加劇的美中緊張關係的擔憂,許多歐洲官員強烈要求歐洲制定自己的對華政策,特別是在全球新冠病毒肆虐的情況下,歐洲的經濟遭受到重創,德、法等大國不願意公開與中國為敵,故對美國的應和并不積極。但歐盟中的一些小的國家就頻頻出頭,一方面迎合美國,另一方面緩和歐盟來自美國的壓力,致使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小國對華不友好事件。諸如2019年1月,波蘭國家安全局逮捕了一名中國公民和一名波蘭公民,指控他們“為中國機構從事間諜活動”;同年5月,捷克舉行布拉格5G安全大會,卻未邀請中國參會,被認為意在排擠華為;同年9月,上任不久的捷克布拉格市長賀瑞普自稱“台灣迷”,不承認“一中原則”,甚至解除了布拉格與北京的姐妹城市關係;2020年8月底到9月初,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率領所謂代表團訪問台灣等。

  立陶宛既是歐盟成員國,也是北約成員國,被世界銀行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其人均GDP為歐盟平均水平的84%,也是波羅的海三國中規模最大的經濟體。獨立後立陶宛經濟能够快速成長,主要靠反俄而拿到歐盟的援助及補貼。從2000年到2002年,短短三年時間,歐盟就給立陶宛提供了超過6億歐元的援助。之後西歐諸國更是大力投資立陶宛,金額占了所有國外投資的一半以上。這些年,立陶宛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均GDP接近兩萬美元,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標準,這些都離不開歐盟及美國的支持。故此次立陶宛作為美國的“理念相同國”、配合美國政府推行的“價值觀外交”,公開以“台灣問題”來挑戰中國,和對華進行戰略競爭,也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立陶宛將自己躋身於與俄羅斯、白俄羅斯抗爭的“前綫”,獲得了百年以來最大的好處與發展契機。此次立陶宛勇於替北歐出頭,犧牲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利益,當然是想從歐洲及美國獲得更多的好處及更大的國際影響力。同樣,立陶宛也樂於將自己視為抗中的先鋒。

  二、立陶宛事件的影響

  1、對國內的影響:鑒於立陶宛與中國交惡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今年3月就已經爆出其要在台灣設立“辦事處”;今年5月立陶宛外長宣布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後,立陶宛還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指責中國。故此次與台灣互設“辦事處”,實際上已經早被掌握之中;中方很快就招回大使,也給國內民衆很好的交待,故此事件對國內的影響有限。中國當然可以采取從經濟到政治的一系列“殺一儆百”策略,但竊以為不應當與其立即斷交。立陶宛雖是小國,但也是中國“一帶一路”沿綫國家,要評估各方的影響而采取適當的外交手段,當然以我們自己的利益為第一考慮因素。

  2、對台灣島內的影響:對台灣的影響應當是相當正面,消解蔡英文執政無能、抗疫不利及新冠疫苗短缺等負面影響。在台灣看來,與立陶宛互設辦事處是其外交的巨大勝利,也拓展了其所謂的國際空間。立陶宛的案例與決定或許會成為台灣在歐洲“外交”戰場的指標,美國、歐盟各國都大加贊譽,即使立陶宛最終沒辦法扛住壓力,最後重演“圭亞那”(今年2月,台灣當局欲在南美洲北部國家圭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但該國次日便撤銷此決定。)的覆轍,在台灣內部也會讓執政者宣導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打壓,最後轉化成為台灣人對大陸的敵對意識。

  3、一個基本的認識: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台灣的戰略目標是確保它在當前憲法框架下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中華民國)而存在。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台灣主權問題上逐漸趨於共識,兩黨都從根本上反對讓台灣在政治上從屬於中國。這一共識是通過“中華民國”在功能上等同於“台灣”這一簡單的主張表現出來。我們不應再對台灣島內的任何政黨抱有希望。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