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發揮流通戰略作用,構建強大的現代流通體系,架起供需之間的橋梁,促進供需高度匹配和動態平衡以及國內大循環有效暢通。
|
中評社北京1月13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強調“重在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流通是戰略性產業,具有極強的產業外部性,是國際雙循環的關鍵環節。充分發揮流通的戰略作用,統籌協調,穩中求進,有效應對“三重壓力”。
強化流通促進供需平衡的支撐力持續擴大內需
經濟參考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文章表示,全球經濟深度衰退,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逆全球化風險加大,國際市場環境更加嚴峻,外需動能加速弱化,國內消費恢復緩慢。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當前擴大內需的重點在擴大消費,而流通從時空上調節商品交換,是實現消費的前提條件、促進產需平衡的關鍵,是擴大有效需求的根本。要發揮流通戰略作用,構建強大的現代流通體系,架起供需之間的橋梁,促進供需高度匹配和動態平衡以及國內大循環有效暢通。
一是要完成從“生產強、流通弱”到“生產強、流通強”的轉變。中國製造業利潤價值低,供給不能有效匹配需求,很大程度上在於流通力的弱小。工業化進程是製造業發展升級的過程,同時也是作為製造業支撐的流通業的升級進化過程。日本的兩次流通革命,成功打通了市場化和工業化的進程,統籌推進流通業與製造業的協調發展,並把“日本製造”推向世界。英國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其成為國際貿易和流通的主要場所,世界各地的原料運往英國,同時英國大量出口商品。2015年,中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首次超過50%,工業化進程進入中後期階段,要以強大的流通體系來匹配對接強大的製造供給端。
二是流通要逐漸從“幕後”走到“台前”,以產業鏈供應鏈的方式重塑對消費的引導和促進功能,從“實現價值的手段”轉向“創造價值”和“創造需求”。生產性勞動創造出與商品及其流通直接連帶關係的服務,這種服務連同商品一起售賣給消費者,從而又創造出消費者對服務的需求。本來自給性的消費變為了社會化消費需求,這種社會化消費需求由流通部門來滿足,這是社會化分工發展的進程,也是消費結構和形式升級的必然結果。要強化流通功能,聚焦創新驅動,以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滿足新消費,以強大的流通載體引導城市消費,以完善的農村流通體系提升農村消費。
建設對接國際供應鏈的流通體系弱化供給衝擊
文章指出,全球貿易已經從產品貿易轉到價值鏈貿易,國際供應鏈和價值鏈合二為一。中國嵌入發達國家控制的全球價值鏈體系被低端鎖定,且疫情以來,全球價值鏈正在經歷破壞式重構、供應鏈變窄變短,國際供應鏈本土化和區域化的趨勢明顯。提升流通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要增強中國產業的穿透力,使其更加緊密鑲嵌在全球的供應鏈體系中,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強化全球資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流通渠道的把控能力和規則制定的話語權,從而有效應對供給衝擊。
一是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通過資源整合、企業聯合等構建規模大、渠道多、模式新的跨國流通集團;以流通環節為核心向上下游價值鏈延伸,支持流通企業向產銷一體化、內外貿一體化、貿工一體化方向發展,培育流通“鏈主”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