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競爭一直是快遞企業爭奪市場份額的慣用手段。長期的低價競爭,不僅會導致快遞企業不堪重負,整個行業也將陷入惡性循環。4月22日,順豐控股發布公告顯示,一季報淨虧損9.89億元。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超低價“特惠專配”業務量增長迅猛,電商件毛利潤承壓。
對於商家與消費者來說,短期來看,快遞企業低價競爭會讓快遞費用降低,但由於快遞企業與網點要保證一定的利潤,必然會尋找其他增長點彌補因價格戰降低的收入,最終承擔這一費用的還是收寄快遞的消費者。
“快遞企業不計成本甚至虧本的低價競爭,對行業和企業來說無疑是飲鴆止渴,不會長久。”趙國君指出,快遞企業低價競爭的前提應該是基於管理優化、科技創新,實現整體降本增效,依此用價格讓利給用戶,換取規模效益,這樣的競爭應該鼓勵。如果企業缺乏上述支撐,簡單以低價換市場,並不可取。
趙國君認為,價格競爭優勢應建立在降本增效的基礎上。比如,快件傳遞距離較近、單位重量與體積較小、區域集中,此類快件價格走低對企業是有利的,也是可行的;企業通過智能化、自動化等手段,降本增效,使單件運營成本降低,從而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僅可行,也應該是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此次義烏郵政管理局啟動價格整治,也給快遞行業敲響了警鐘。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坦言:“對於市場惡意攪局者,我們必須毫不留情,強化監管,規範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當前要靶向用力,重點糾治部分區域存在的不正當競爭。”
行業未來出路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