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美建交45年 達巍論兩國新對策
http://www.crntt.hk   2024-10-25 00:06:18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接受中評社記者深度專訪(中評社 楊晟江攝)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郭至君 實習記者 楊晟江)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日前在北京接受了中評社記者的深度專訪,就中美戰略競爭、美國大選、台灣問題等熱點議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達巍認為,從意圖上、能力上、動機上中國都沒有準備要建立一個替代美國的國際秩序,但是美國出於基本認知偏差,出於處在霸權國家位置的憂慮,過於焦慮。達巍也說,中美之間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它其實是隨著這兩個國家的發展,原先匹配的關係持續不下去而產生的,所以雙方都要去調整,一定會造成中美關係的變化。

  以下為專訪全文:

  美對華過於焦慮 大選難分伯仲

  中評社記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之前在《外交事務》雜誌上刊發了一篇文章,說中國是唯一既有意願又有能力重塑國際體系的國家。您怎麼看待美方目前這樣的判斷和定義,反映了美國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達巍:美國作為一個霸權國家,唯一超級大國,國家的霸權是通過維持國際秩序來實現的,它需要維持一套對它有利的、符合它價值的這樣一套秩序來實現它的全球領導地位。這個秩序從冷戰結束以後挺長一段時間是一個對美國非常有利的秩序,但近五六年開始,這套秩序在逐步解體,美國對此很擔心,因為這個秩序一旦解體,意味著美國的霸權就衰落了。從全世界來看,它認為中國是最有能力和意圖的,那麼這裡面得分兩點,一個是能力,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說,國家很容易傾向於誇大對手的能力,同時會傾向於縮小對自己能力的評估,所以美國對中國的評價其實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第二個更重要的就是意圖,其實一個國家的意圖是很難判斷的,而且意圖總在變化,沒有國家有恒定的意圖。從上面說的認知心理的角度看,國家比較容易從惡意的角度去解釋對手的意圖,從善意的角度解讀自己的意圖。美國可能看中國也有這個問題。

  我個人認為中國沒有推翻國際秩序的意圖,也沒有這個能力去推翻國際秩序。我們說中國是維護、建設、改革國際秩序的,但確實不是推翻國際秩序,而且從動機角度來說,中國是冷戰後國際秩序的主要受益者,為什麼要破壞這個秩序呢? 

  1919年1月份,美國時任總統威爾遜在國會提出十四點和平計劃,這是一戰結束時美國提出來的未來世界的藍圖,這套藍圖到二戰以後裡面提及的很多東西都落實了,比方說航行自由、裁軍、集體安全組織。我認為,中國在藍圖的準備階段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因此從意圖上、能力上、動機上我都不認為中國準備要有一個替代性的秩序,但是美國出於基本認知偏差,出於處在那樣一個位置的憂慮,以及由於中國是一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文明上與它都有比較大的差別,美國對此也不太能夠適應,所以布林肯這麼提,更多地是一個霸權焦慮的體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