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場座無虛席。(中評社 梁帆攝) |
破萬難登月球之背
去年印度和以色列發射了自己的月球軟著陸的探測器,但都以失敗告終。張熇談到,在月球著陸困難重重,主要由月球的特殊環境所決定。首先月球的月壤、地形、重力、大氣、氣溫等眾多因素使得航天器要在月球工作,就會遇到很多的困難。為了剋服難點,嫦娥三號突破了一些關鍵技術,其中包括著陸段的主導航的控制技術,可控推力的推進系統、著陸緩衝技術、月面自主休眠喚醒技術、地外未知環境下的移動技術、月面巡視過程中的自主導航與遙操作的技術。在航天工作中,一個非常小的失誤,可能會造成比較大的災難.她强調,航天任務的成功不僅僅是攻堅剋難,還需有更多的“嚴慎細實”,這才是完成任務的保障。
在月球背面著陸更是難上加難,張熇指出,嫦娥四號實現了全人類首次登陸到月球的背面。月球是圍繞地球運轉的,它自轉的週期和它繞著地球公轉的週期幾乎相同,因此造成了月球始終有一個面朝向地球。大概有60%的面積我們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背面40%的面積我們在地球上是從來無法觀察到的。這也是天體之間存在的一個物理定律“潮汐鎖定”效應,是宇宙中比較普遍的現象,除了地球和月球,像火星、木星、天王星,還有冥王星等等都對它的衛星有“潮汐鎖定”效應。
探月高潮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冷戰時期,美蘇未能登陸月球背面由以下原因。一是當時全球未具備衛星中繼通信技術,因此只能直接對地;二是沒有鐳射雷達這樣的先進避障技術。
“但我們不得不去,在科學領域,探索未知一定是有重大意義的。”張熇强調,嫦娥四號探測器相比於嫦娥3號,有著陸器、巡視器、還配備中繼星“鵲橋號”。由於我們在月球背面看不到地球,無線電波以直線形式傳播,“鵲橋號”的作用就是讓探測器把信息通過它來中轉,然後再把信息“准即時”的傳遞到地面,實現中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