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鴻剛 |
王鴻剛:關注美大選年對華政策變化
2017年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把我們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2018年開始和我們打貿易戰,到現在第一階段還沒有達成,這是中美關係在過去一兩年裡發生的重要變化。現在我們可以對這個變化定性。
美國的全球戰略到目前為止實現了三個層面的轉變。第一,9·11後是兼顧“反恐”和“大國”,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實現了從“反恐”到“大國”的轉變。第二,在“大國”這個戰略裡又實現了從針對俄羅斯到中國的轉變。第三,對華戰略實現從“接觸”到“競爭”的轉變。
最近關於“接觸論”有不少反思,但基本上“接觸”是屬於原來時空環境下的主要政策特徵,新的政策特徵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競爭”。這個共識是廣泛的、鞏固的,因為有一系列因素在共同作用,這些因素短期內不會改變,戰略基調也不太會變化。這裡邊有政治性因素,包括美國的和中國的國內政治,以及兩國同步轉型產生的騰挪空間收窄和心理不安的安全困境。另外是大家普遍認為的實力因素,實力是客觀的,但對實力的認識和實力各方面的接近引起了心中的不安。另外一個更具決定性的就是體系性因素,原來那套在大的政治經濟周期中的體系現在逐步瓦解,中美一直是這個體系中的行動者,所以在這樣的潮流下,中美兩國選擇這樣的戰略有必然性。
這是對中美關係的一個基本判斷,從中可以推導出以下推論。第一,現在雙方還在就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釋放積極信號,但協議能在多大程度上穩住中美關係要打個問號。第二,雙方都釋放了較為積極的信號,但總體上沒有改變中美關係的整體氛圍。第三,涉台、涉疆、涉港、涉藏、涉南海這些問題的新管控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原有的戰略共識正在瓦解,這些問題已經獲得自我強化、自我升級勢頭,底線可能還會不斷下移。
從2017年新定位、2018年貿易戰、2019年升級擴散,然後中國從5月13號之後的輿論反制,現在,中美已經進入到一個全面的、長期的戰略博弈新階段。期間可能會有些微的回旋和緩和,但大的方向不變,這也是中美關係的新常態。這是我對中美關係的一個基本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