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德國借訪華對美國說不!
http://www.crntt.hk   2022-11-04 10:52:23
  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網評:德國借訪華對美國說不!

  來源:大公報 作者:宋魯鄭

  早在中共二十大還在舉行之際,德國總理朔爾茨就宣布將於11月初率領龐大的經貿代表團訪問中國。這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西方領導人,也是二十大之後第一位來訪的西方領導人。

  德國對中國如此重視,當然是兩國關系的寫照。自2016年以來,中國便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2021年,兩國外貿總量達到約2450億歐元,這相當於德國對外貿易總額的近10%。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占德國全部進口的12.4%。大約有5000家德國公司在中國有業務。

  擺脫美國操控的關鍵一舉

  由於二戰歷史原因,德國并不是正常國家,之所以能立足世界完全是靠經濟,其和中國的經濟關系就是戰略級別的。考慮到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樣兩個國家的相逢,自然具有世界性的效應。因此,朔爾茨的中國之行絕非中德兩國之間這麼簡單。

  德國總理訪華之際,俄烏衝突已經持續八個多月。由於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高達40%,所以成為這場衝突最主要的受害者。一向依賴出口的德國竟然出現了貿易逆差,經濟增長環比幾乎為零:0.1%。與此同時,物價則飛漲到40年新高。德國各界無不擔心這場危機會動搖德國的基礎。<nextpage>

  更重要的是,德國經濟結構和其他西方國家不同,它沒有搞去工業化,制造業的比重一直很高。這就使得德國經濟對電力的需求遠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俄烏衝突使得德國無法對制造業提供可以接受的電力供應,嚴重威脅到德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能力。在俄烏衝突持久化的預期下,化解危機的唯一之道只能是企業外移。放眼全球,中國只能是唯一可選之地。

  但與此同時,美國一邊對歐洲進行道德綁架,使其承擔了經濟制裁和難民的巨大成本,但另一方面卻又以高於其他供應商四倍的價格向歐盟提供能源,完全是火中取栗。盡管法國和德國強烈表示不滿,但已經沒有其他選項的歐洲除了吞下苦果,別無他法。

  無論是誰都已經很清楚,美國不過是借俄烏衝突削弱俄歐兩個潛在的競爭對手,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早在奧巴馬時期,美國就反對有利於俄歐的北溪二號輸氣管道。一直到特朗普、拜登都是如此,但當時的總理默克爾能頂住壓力,全力推進。可以說,表面上美國在遏制中俄,但實際上歐洲也是美國的目標。

  現在的德國和歐洲,一方面失去了俄羅斯,另一方面又面對美國的趁火打劫,唯一能寄希望於擺脫困境的就只有中國了。

  所以在朔爾茨訪華前,做了兩件不同尋常的事。一是明確聲明反對和中國脫鈎,認為是一條錯誤的道路。其劍指美國唱反調的意味深厚。二是不顧聯合執政的綠黨強烈反對,支持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朔爾茨曾擔任過漢堡近8年的市長,深知中遠入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是要借此證明他反對和中國脫鈎的立場。

  很明顯,朔爾茨訪問中國,除了維持和強化雙方傳統的經濟利益外,更重要的是向美國發出強烈的信號:我們還有“中國牌”可打,美國對歐洲必須改變。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大國都是從更宏大長遠的視野來看待雙方關系的。從德國的角度,主要有三點考慮:<nextpage>

  第一,俄烏衝突進一步推動了東升西降歷史大趨勢。這場衝突把中國之外的所有大國都捲進來,形成俄歐美規模驚人的消耗戰。中國則繼續秉持加速發展不動搖。面對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國的中國,德國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未來國家利益。

  朔爾茨的前任默克爾2005年出任德國總理時,中國的GDP為2.29萬億美元,落後於德國的2.85萬億美元。等到2021年默克爾離任時,中國的GDP上升到17.7萬億美元,德國則為4.23萬億美元。短短16年,德國從領先中國到僅為中國的23.9%。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雙方的實力對比將會越來越懸殊。到那時,德國還有多少籌碼都未可知。所以德國必須抓住當下,和中國謀未來。

  既有現實考量 也有未來謀劃

  第二,兩年後美國舉行總統大選。由於民衆普遍對拜登不滿,更有75%的美國人認為國家走在錯誤的發展方向上,因此特朗普若再次參選勝選的概率是相當高的。

  特朗普在其任期內,高舉美國優先大旗,大搞經濟民族主義,給世界造成巨大損害。當時,歐洲理事會前任主席圖斯克曾一針見血的指出:“有美國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歐洲為此選擇和中國聯手共同應對各種挑戰。現在特朗普要重返白宮,歐洲也必須未雨綢繆,特別是德國貿易立國,更需要中國。

  第三就是俄羅斯。俄羅斯和歐洲的關系歷史上十分複雜。它兩次扮演“救世主”,幫助歐洲各國擊敗拿破侖和希特勒,但也一直和歐洲存在地緣政治張力。21世紀前十年,俄羅斯還被西方邀請加入G7,但轉眼雙方就在烏克蘭全面對抗。

  但不管怎樣講,俄羅斯是歐洲搬不走的鄰居,俄烏衝突總有結束的一天,歐洲仍然需要和俄羅斯共存。中國由於實力和立場,現在已經成為歐洲和俄羅斯之間最重要的平衡力量。德國和歐洲要想處理好戰後與俄羅斯的關系,自然是離不開中國。<nextpage>

  所以德國總理此次訪華,既有現實考量,也有未來謀劃。至於中國,自然樂於和德國以及歐洲聯手維持國際秩序的穩定。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