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俄烏戰爭與世界變局
http://www.crntt.hk   2022-05-07 00:11:32
馬里烏波爾(新華社圖)
  中評社╱題:俄烏戰爭與世界變局 作者:楊楠(北京),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摘要】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展開特別軍事行動,一場出乎大部分人意料之外的衝突旋即拉開帷幕。隨著戰事的逐步深入,歐洲地區安全格局在極短時間內呈現急劇變動之勢,各類觀念在國際層面交錯碰撞,并引發各界有關未來全球地緣政治態勢的猜想。俄烏戰爭爆發的十餘天後,美國進攻性現實主義政治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在接受《紐約客》采訪時表示,美國和西方不應誇大俄羅斯的“侵略”意願,而應當儘快撤出歐洲、聯合俄羅斯并專注中國。儘管目前看來米爾斯海默的“願景”已很難實現,但這種觀點卻能從側面反映出一種現實,即俄烏戰爭難以輕易撼動以競爭為主流的國際政治走向;中美關係的發展仍是塑造未來世界格局的關鍵要素。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展開特別軍事行動,一場出乎大部分人意料之外的衝突旋即拉開帷幕。隨著戰事的逐步深入,歐洲地區安全格局在極短時間內呈現急劇變動之勢,各類觀念在國際層面交錯碰撞,并引發各界有關未來全球地緣政治態勢的猜想。處於聚光燈下的俄烏戰爭被全球各界廣泛認為是世界格局變化的“加速器”和全球力量重組的“分水嶺”。如何看待這次戰爭及其產生的深遠影響,則成為當前包括中國在內多國戰略界難以迴避的問題。

  一、作為世界變局“縮影”的俄烏戰爭

  俄烏兩國的矛盾在短期內突然激化并發展為全面戰爭,其結果似乎令各國政府甚至全球民衆“猝不及防”,所引發的漣漪更是在短期內難以消弭。但從另一方面看,俄烏戰爭的爆發也并非“空穴來風”;無論是自2021年10月起持續發酵的烏克蘭東部危機以及各方的積極備戰,亦或美情報界“俄將於2月中旬進攻烏克蘭”近乎斷言的預測,都印證了世界并非對即將到來的風暴全無準備。那麼,究竟是俄烏戰爭塑造了世界變局,還是世界變局導致了俄烏戰爭?

  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兩個主權的國家兵戎相見、美國和北約成員國陸續發表對俄的強硬聲明,以及俄羅斯將核力量轉入“特殊戰備狀態”,人們對於美蘇冷戰的記憶再度被喚起。在這場持續近四十餘年的兩極對峙時期,全球始終籠罩在世界性核戰爭隨時或將爆發的憂懼之中。曠日持久的大國博弈持續消耗著人類的精力和物力,處於夾縫中的中小國家不得已加入集團競爭而求自保,隔閡與衝突始終貫穿於國際社會的發展進程之中。

  正因如此,當冷戰在20世紀末落下帷幕時,全球各界期待人類能够從此避免陣營性的對抗,共同建立一個更為平衡和理性的國際秩序,將國際關係總體引向和平與發展的良性軌道。自此,儘管國際格局邁入了一種長期演進的動態進程,國家之間也仍時常出現齟齬,但冷戰時期的軍事對抗不再是國家間博弈的主要途徑,金融、貿易和科技等“沒有硝煙的競爭”取而代之。同時,藉助和平環境,國際法發展也邁入了新的階段,其原則、規則和制度體系日趨完善,并為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國際社會的合作及發展保駕護航。在國際政治理性化和經濟貿易全球化的基礎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在冷戰結束後的“單極時刻”,一度擁有“前所未有”權力的美國繼續將基於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理念延伸至全球各地,并藉此強化這種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體系。在由多邊規則和機構結成的鬆散體系內,美國以意識形態和制度同化作為條件,為“志同道合的國家”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在全球經濟的規則和慣例中,美國以自由貿易主張和模式護航強大的經濟償付力(payment),進而贏得所謂的“半個霸權”(half-hegemony)①。此外,美國也篤信自身具有吸引和影響他國的能力。在美國戰略界眼中,正是上述多種權力在冷戰後的長足發展,令美國具備了對國際社會的“領導力”。

  然而,這種“美利堅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卻在近年來遇到極大挑戰。一方面,隨著中國、印度和巴西等國的迅速崛起,以及俄羅斯的日趨衰落,國際呈現多極化發展,力量對比變得更加平衡。這種情況令舊有地區結構出現變動,一些難以調和的結構性矛盾在國際秩序中生根發芽。另一方面,在美國國際制度霸權達到頂峰後,華盛頓的決策者們忽然發現自身已難以在國際事務的原則和權力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駕馭“自由主義利維坦”的難度越來越高,國際社會對美國的質疑聲也日趨增強。與此同時,美國國內政治不平等與經濟不平等相互強化、民粹主義和身份政治日漸興起,政府和社會層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非理性分歧,霸權的動能遭受著實在的侵蝕。隨著特朗普入主白宮與“美國第一”口號的提出,美國對當前國際秩序的“領導力”積重難返。

  治理赤字和發展赤字日趨突出,全球化這一“雙刃劍”的負面影響開始無限擴大;恐怖主義、難民問題、生態災害、氣候變化和大規模傳染病等問題在全球範圍內陸續出現并不斷擴散,全球化帶來的繁榮與紅利被逐步消解,國際環境開始面臨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正因如此,世界主要戰略力量開始以更為現實的目光重新審視自身的內外環境,評估身處的國際秩序,并投入新一輪競爭以確保國家利益。大國之間一度開啓的合作與協調面就此被壓縮,國際社會再度充斥著各類對抗性要素。在2019年聯大一般性辯論發言期間,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無奈地呼籲全球警惕大國競爭與國際分化帶來的負面效應,但卻無力對這種趨勢加以緩解②。

  隨著國家間博弈日趨深入,軍事要素、零和思維和集團對抗等一些冷戰時代的固有特徵開始先後浮出水面,并在此次俄烏戰爭中得以盡數展現。無論是美西方不遺餘力地推動北約東擴并侵蝕俄羅斯利益,還是俄羅斯堅決出兵并以最為傳統和暴力的方式來維護利益,都向世界昭示著,冷戰的幽靈似乎從未遠離國際舞台,強權政治仍是國際關係的底色之一。從這個角度講,俄烏戰爭的突然爆發既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二、新國際秩序的開端?

  相比預估戰爭的走勢和結局,國際社會似乎更為關注此次戰爭對國際規則和國際格局的深遠影響。在許多人眼中,新地緣政治的大幕正被緩緩拉開,世界政治又再度倒退至過去的“叢林之中”,國際體系也將隨之長期搖擺於冷戰式的陣營分割和“維也納式”的大國協調之間,重新進入一個“新冷戰”夾雜部分熱戰的時代。正如新美國安全中心首席執行官理查德·方丹所述,始於1991年的後冷戰時代“可能在剛剛已經結束了”;“烏克蘭的廢墟上”將出現新的地緣政治輪廓,且與原有的大相徑庭③。這次戰爭會成為新國際秩序的開端嗎?

  儘管大國競爭時代令各國在近年來愈發強調戰略自主性,但俄烏戰爭卻充分證明,國際體系仍具備較強的相互依存特質。衝突爆發後,在美國的主導下,西方國家迅速對俄羅斯實施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制裁,以迫使俄羅斯撤軍。然而,這種制裁泛起的漣漪在短時間內迅速波及美國自身。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AA)統計,美國原油平均零售價格至3月10日已飆升至4.318美元/加侖,相比去年此時2.71美元/加侖的價格提升37%,且繼續呈現上漲之勢④。對此,美國政府不得不決定臨時從緊急庫存中釋放7000萬桶石油,以應對價格上漲。同時,由於市場對美西方對俄采取的“一攬子”式制裁計劃產生恐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7%,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9%,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3%。預計金融市場的波動及未來的不確定性將持續較長時間。此外,俄烏戰爭也將導致美國內通脹率持續上升,遭受的衝擊或將對其近年來持續上升的通脹造成額外壓力,并迫使美聯儲在未來繼續加息。根據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預測,本年度美國物價和大宗商品的價格將繼續上漲,全年預測通脹率將超出此前預測的3.1%,達到3.7%的高點⑤。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那麼世界經濟的結構性風險將持續升高,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俄烏戰爭對當前國際秩序中的一些脆弱環節形成了實在衝擊,卻無法撼動已然根植於國際體系的各類原則。戰爭本質上是一場俄羅斯與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集團”的衝突。儘管針對戰爭性質的爭執貫穿戰事始終,雙方也從各自角度出發就使用武力的原因各執一詞,然而一些原則性問題卻并未遭到廣泛質疑,包括烏克蘭是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擁有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權利等。與此同時,如果追溯此次戰爭的誘因,其中既有民族之間微妙的文化因素,也涵蓋雙方各自發展路徑的歷史因素,同時又包括兩國因東西方陣營選擇差異的政治因素,這種特殊性也決定了其難以成為顛覆國際體系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作為一場獨特的戰爭,俄烏戰爭難以被簡單複刻。儘管美國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舉措令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對以聯合國為核心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產生質疑,但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等國際規則仍是大部分國家的行為準則。能够顛覆國際秩序的“追隨效應”是無法形成的。

  作為世界變局的“縮影”,此次戰爭真正能够改變的是自20世紀末期以來歐洲大陸趨向交錯相融的地緣政治結構;戰事將再度強化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對美國的依賴,也會令俄羅斯勢力範圍邊界不可避免地邁向程度更深的軍事化。冷戰結束初期,許多歐洲觀察人士認為蘇聯解體後的地緣秩序將被徹底改變。北約和歐盟篤信可以通過東擴陸續將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納入框架內,強化自身的戰略自主性,進而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然而,在俄烏戰爭後,這種“接觸”或將劃上句點。正如德國哈勒大學政治學教授瓦爾維克(Johannes Varwick)所述,歐洲國家很可能將再次效仿冷戰時期,恢復對美國防務保障的依賴,并形成曠日持久的威懾⑥。北約會將大部分戰略力量常駐東翼,通過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東部的北約成員國“再武裝”以構築防綫。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將成為歐洲制衡東方的關鍵合作力量。此外,戰爭也削減了中立國家的數量。芬蘭、瑞典和瑞士公然表示對俄羅斯的反對,不僅向烏克蘭輸送武器,同時還凍結俄羅斯的資產,以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開展與北約的合作。在歐洲之外,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等其他地區的國家陸續加入了制裁行列。從這個意義上講,新一輪的“恐懼”和“威脅”既是強化大西洋同盟關係的新動力,又成為固化美國陣營的新基礎。

  三、“俄烏戰爭”與中美關係

  2022年2月,中美兩國相繼發布了兩份重要的戰略文件。其中,由中俄兩國共同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成為兩國互信力量的佐證,其中明確提出“反對外部勢力破壞兩國共同周邊地區安全和穩定,反對外部勢力以任何藉口干涉主權國家內政,反對‘顔色革命’,并加強在上述領域的協作”。而美國白宮公布的《印太戰略》則是拜登執政以來的首份正式戰略文件,主旨在於加強美國“從南亞到太平洋諸島的印太地區所有角落”的地位和承諾,意在系統性推動其對華戰略邁向縱深。兩份文件可以被視為中美對未來國際秩序的一種願景,但彼此在內容、觀念和預期上均存在較大差異。對於美國戰略界來說,中俄發表的聯合聲明意味著其建構的兩個“最大競爭者”實質性地強化了雙邊友好關係,長足地提高了應對其制裁這一重要戰略工具的能力。

  俄烏戰爭爆發後,國內學界圍繞其對中國的意義展開了探討。其中的關鍵問題是,俄烏戰爭是否會令美國戰略重心轉移,從而弱化中美戰略競爭、緩解雙邊緊張關係?在一些學者看來,戰爭將給美俄之間本就日趨脆弱的戰略互信“致命一擊”,導致雙邊關係出現質變。美國或將目光和資源由印太轉移至東歐地區,中國隨之也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期”。然而實際情況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各國自始至終都沒有將中國作為俄烏戰爭的“局外人”看待,而中國在此次戰爭中也并未完全置身事外。因此,對於美國來說,中國而非俄羅斯或許才是其首要關注的對象。

  中國應對戰爭的方式和態度成為美國國內各界所聚焦的重點。在危機伊始,包括《華爾街日報》和BBC等多家美西方媒體篤信,中國將就此間接陷入戰爭的“泥潭”之中,并進一步壓縮自己的行動空間。然而到目前看來,中國在俄烏戰爭中始終維持著相對中立的姿態。王毅外長和外交部發言人明確指出中國對危機的態度將“基於是非曲直加以判斷”⑦;在美歐全方位孤立俄羅斯、推動“反戰”向“反俄”方向發展時,中國亦傳遞出全球範圍內為數不多的理性的聲音。中國通過自身的應對模式再次重申了長期秉持的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同時充分體現出調解危機的意願和姿態,體現出大國在國際危機時期應有的擔當。

  對於美國來說,此次俄烏戰爭自然是其藉機對中國進行施壓的重要機遇。正因如此,隨著危機日趨深化,美國政府開始無限制地對中俄合作夥伴關係進行炒作。不乏有官員公開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美國的戰略機遇,美國要為此訴諸行動,從而令中國“感到痛苦”和“付出代價”。3月8日,美國白宮發言人普薩基在記者會時,提出了一種類似“強迫外交”的邏輯,包括表示中國如果不遵守對的制裁措施,那麼美國就將對中國開展行動。在全面戰略競爭的思維慣性下,美國對俄羅斯采取的任何反制措施中均不同程度地牽涉中國。而對於華盛頓來說,這次戰爭是將“皮球”踢給中國的絕佳機會,為此其不倦地向中國提供一種“二分式”的選擇:要麼選擇站在俄羅斯一方,要麼選擇繼續與美國和歐盟維持經貿關係。

  俄烏戰爭爆發的十餘天後,美國進攻性現實主義政治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在接受《紐約客》采訪時表示,美國和西方不應誇大俄羅斯的“侵略”意願,而應當儘快撤出歐洲、聯合俄羅斯并專注中國⑧。儘管目前看來米爾斯海默的“願景”已很難實現,但這種觀點卻能從側面反映出一種現實,即俄烏戰爭難以輕易撼動以競爭為主流的國際政治走向;中美關係的發展仍是塑造未來世界格局的關鍵要素。對於中國來說,在危機中保持冷靜和戰略克制,從而推行最為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舉措,則顯得尤為重要。

  注釋:

  ①Joseph Nye, "American Hegemony or American Primacy?" Project Syndicate, March 9,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american-hegemony-military-superiority-by-joseph-s--nye-2015-032015

  ②António Guterres, "Remarks at Opening of the 74th Session of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September 17, 2019, https://www.un.org/sg/en/content/sg/speeches/2019-09-17/remarks-opening-of-74th-session-of-unga

  ③Richard Fontaine, "The Long Weekend That Changed History," The Atlantic, March 1, 2022,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22/03/russia-invasion-ukraine-week-decade/622957/

  ④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 "National Retail Gas Price, Average," March 10, 2022, https://gasprices.aaa.com/

  ⑤Enda Curran, "Goldman Sachs Sees Fed Hiking More Times in 2023 Amid Inflation," Bloomberg, February 28, 2022,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2-28/goldman-raises-u-s-inflation-forecasts-sees-more-hikes-in-2023

  ⑥Ben Knight, "How Russia's Invasion of Ukraine Threatens Geopolitical Order," DW, February 25, 2022, https://www.dw.com/en/how-russias-invasion-of-ukraine-threatens-geopolitical-order/a-60904451

  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王毅談化解烏克蘭危機的四點主張》,2022年3月7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hd/202203/t20220307_10648853.shtml。

  ⑧Isaac Chotiner, "Why John Mearsheimer Blames the U.S. for the Crisis in Ukraine," The New Yorker, March 1, 2022, https://www.newyorker.com/news/q-and-a/why-john-mearsheimer-blames-the-us-for-the-crisis-in-ukraine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4月號,總第292期)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