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記者:您的其他觀點補充。
何濼生:過去幾屆政府就房屋問題出台了很多政策,不同的政府有不同的做法,但是我認為他們都沒有考慮清楚,沒有真正針對房屋問題的癥結對症下藥。例如綠表置居計劃,將部分在建公屋項目出售給現有公屋租戶及合資格“綠表”人士,單位定價比傳統居屋低廉。可是現在的問題不是價格,而是供求。供不應求的時候,把價格壓下來,只會讓需求更大,抽中的概率更小,最後各種類型的公營房屋都變成了抽獎。房屋分配不應該是抽獎,而是要讓有需求的人都得到。
我設計的“新居屋政策”,降低了居屋的標準,讓它成為基本安居的房屋,降低它對於中產階級的吸引力,讓基層都能有的住。這樣才是“居者有其屋計劃”的初心。
我認為現在最急迫“上樓”的,是打算組織家庭,或是剛剛組織家庭的人。在我設想的新居屋政策下,政府可以宣佈五年後打算置業的,先申請並支付定金,承諾新居屋建成後儘量滿足他們,第二年再統計五年後打算置業的人數,每年都能得到一個動態的數據。這樣政府就能知道需求到底是多少,在覓地環節上就比較精准和容易;而且既然支付了定金,必然有居屋賣給何人的名單,民間的反對聲也會較低。
流轉方面,交易新居屋不用補償地價,隨時可以賣給任何一位香港永久居民,當然要滿足我先前提到的幾個條件:新居屋擁有人必須住在該單位,以及新居屋擁有人不得在香港持有物業。其實,只要公共房屋的性質不變,要求補地價和住滿某個年限才能轉售都沒有必要。既然公共房屋短缺,那就不要允許公共房屋能夠成為私樓。只要是業主自住、且業主又沒有其他物業,買入居屋後發現不合適,旋即賣還房委會,另求一處更合適自己的,有何不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