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要強化科技創新
http://www.crntt.hk   2021-10-21 07:34:42
  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產業鏈供應鏈是大國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是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迫切需要,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途徑,也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舉措。要看到的是,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特別是科技發展短板突出、“卡脖子”難題較多,貿易保護主義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帶來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不容小覷,這些都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今年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深刻領會中央這一決策部署的戰略內涵和任務要求,對做好經濟工作、更好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刻不容緩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研究員黃漢權文章認為,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立身之本,是在國際競爭中縱橫捭闔的制勝之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把創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求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在高鐵、5G通信等領域領跑世界,特別是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持續多年保持穩定進步態勢,是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建設科技強國要求相比,中國科技創新能力仍有較大差距,突出表現為基礎研究短板較為突出、原始創新成果較少、底層技術缺乏、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對外依賴度較高、“卡脖子”技術較多等。當前,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複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向區域化、多元化調整,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面臨重大風險。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必須立足強大國內市場,激發全社會創新熱情,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以科技自立自強提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維護中國經濟和產業安全。

  把基礎研究擺在關鍵地位

  文章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基礎研究的支撐。強化科技創新,關鍵是抓好基礎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是應用創新。這讓中國能夠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獲得全球科技創新成果外溢的“技術紅利”,較快推動中國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但也使中國科技和產業發展的“高樓”“地基”不穩。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繞不開的坎,沒有基礎研究支撐,就不會有原始創新,應用研究也不會走得深、走得遠。

  加強基礎研究,首先要解決投入不足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研發投入保持較快增長,但基礎研究的投入占全部研發經費的比例長期只在5%左右,近兩年才提高到6%,與發達國家15%至20%的水平相比差距較大。破解這一難題,關鍵要建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鼓勵支持企業和社會增加投入的經費保障機制,使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其次要大力培養基礎研究人才。要認識到,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缺乏基礎研究人才,尤其是缺乏能夠心無旁騖、長期深耕基礎理論的頂尖人才和隊伍,是中國基礎研究最大的“痛”。要建立健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機制,依托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基地和前沿科學中心建設,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再次要打造獻身科學、潛心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是一場知易行難的苦旅,要著力營造全社會支持基礎研究的氛圍,鼓勵自由探索,寬容失敗,激勵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潛心從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最後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吸收全球科學發現和前沿理論的最新成果,努力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當今科技發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聯繫日益緊密,要在加強基礎研究的同時,高質量推進應用研究,推動更多從1到N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破解“創新最後一公里”難題。

  推動“補鏈”“強鏈”協同發力

  文章表示,去年以來,受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多因素叠加影響,全球供應鏈斷供頻發,風險陡增,產業鏈供應鏈本地化、多元化、區域化和內卷化風潮迭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的重要命題,也是當前中國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當務之急。構建新發展格局,也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結合中國實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需要“補鏈”和“強鏈”協同發力。

  一是圍繞“有沒有”和“好不好”加快“補鏈”。要重點聚焦基礎材料、核心元器件、關鍵設備、工業軟件等“卡脖子”技術,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科技力量聯合攻關,因“技”制宜,分業施策,採取“掛圖作戰”“揭榜掛帥”“賽馬”等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的方式,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全鏈條協同創新,盡快攻克產業鏈關鍵節點核心技術,切實補齊短板。特別要在對外依存度高、安全風險隱患大的領域,構建必要的“備胎”和多元化供給來源,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可以實現自我循環,在極端情況下能夠正常運轉。

  二是對標“優不優”和“強不強”抓好“強鏈”。主要依托中國有競爭優勢和先發優勢的產業,繼續發揮中國完整配套體系、龐大製造能力和超大市場規模等優勢,進一步鞏固中國優勢領域“領跑”地位,著力在產業鏈高端發力,不斷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打造足以制衡對手、讓其不敢輕舉妄動的“獨門絕技”,形成具有震懾力的“殺手鐧”。這些領域既涵蓋機械、電子信息、輕工家電、紡織服裝等行業,也包括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5G通信設備等新興產業領域,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切實推進。

  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文章分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業性強、創新動力足、機制靈活,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和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國際經驗表明,每一個世界級“航母”企業的背後,都活躍著一批與之協作配套、長期合作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國高科技產業鏈之所以存在關鍵核心環節缺失、“卡脖子”技術較多等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批專注於細分市場、聚焦主業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或“配套專家”。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需要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和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節點的保障作用。當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缺錢、缺技、缺人、缺市場“四缺”問題,必須下大力氣給予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打好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銀行融資、資本市場、風險投資、創新創業等組合拳,多渠道解決“缺錢”問題,還要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人才發展需求納入國家各類人才計劃和創新平台,暢通高校、科研院所、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人才流動渠道,多維度解決“缺人”問題;既要支持科技服務機構和行業頭部企業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識產權應用、上雲用雲及工業設計等服務,多方面解決“缺技”問題,還要通過龍頭企業委托生產、政府採購、軍民融合等方式,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提供更多應用場景,助力企業創新成果盡快打開市場,多途徑解決“缺市場”問題,全方位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