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學員進行隊列展示。 |
來自法國聖西爾軍校的帕特裡克談到此行目的時說,他想了解中國軍隊先進的裝備及如何使用等。不過,他最感興趣的是“人”,是中國軍人,想知道他們如何學習,如何訓練。
聖西爾軍校由拿破侖創立,被譽為“將軍的搖籃”,與美國西點軍校齊名。其實,帕特裡克對中國已經非常了解。“他甚至了解我的家鄉河北,能談一些名人趣事,他還常常讀《孫子兵法》”,中國學員朱雲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給中國學員留下最深印象的也是這些外國“准軍官”代表。通過一個個學員的表現,大家形成對某國的初步印象,進而形成對該國國力和軍力的判斷。
出生於1998年的李敏銳,個頭不高,一身迷彩服,左手腕戴著小米運動手環。李敏銳崇拜毛主席,喜歡《苦難輝煌》,對於國際學員周的16字主題,他表示,“互相了解說起來容易,7天時間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交流,但有總比沒有好。”
李敏銳說,平時他只能瀏覽新聞報道粗略了解其他國家的同行,現在通過國際學員周零距離接觸,了解外國軍人,雖然認識上依然可能有偏差,但畢竟能直接感受到雙方的不同。“在這個平台上,我們強調了解、溝通和合作,但高手過招在一招一式,細節中體現出來的是各國學員的思維方式、軍事訓練和領導能力的差異。”
從BBC的偏見到沒接觸過無人機的外國學員“中國看到世界,世界看到中國”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在2013年對第五屆國際學員周進行過專題報道,節目的結尾說:這些學員有朝一日可能成為本國的軍事領導人,而現在他們聚集在一起了解對方的想法。
那一年,別林正在英國皇家軍事學院學習,他在英國看到這個節目後頗為不爽。“在BBC濃重意識形態色彩的包裝下,一些學員周本應有的開放、公開、合作的輕鬆氛圍不見了,它將中外學員之間由於語言障礙和軍事文化差異造成的小插曲,歸咎於中方學員‘缺乏實戰經驗,缺乏領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