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謎一樣的《美國派》,仍捉住今天的脈搏
http://www.crntt.hk   2022-07-26 18:32:54
  中評社北京7月26日電/據澎湃新聞報導

  時間總是循環前行。歌舞升平時,人們抬起頭,恨不能登上火星和月球。承受蕭條、動蕩、撕裂、抗議的痛苦時,一些特定的人和他們的思想會慣例般被想起。唐·麥克林(Don McLean)的《美國派》(American Pie)誕生於五十年前的相似時光——音樂已死,甜心再見,搖滾貼上肥膘,魔鬼開心得大笑。

  這首歌太著名,歷經多次翻唱(麥當娜、加斯·布魯克斯、邦·喬維、約翰·梅爾、林子祥、葉倩文、張國榮……),到今天還時不時地出現(最近一次大概是《怪奇物語》)。它紛繁的意象和典故歷久彌新,一不小心,仍會撞見相似的情景。新聞照片裡坐在波河乾燥河床上的意大利女孩,和歌中幹涸堤岸上喝威士忌與黑麥酒的老頭子們何其相似。氣候變化和歲月流逝都一樣令人傷感。孩子尖叫、戀人哭泣、詩人作夢,五十年前的這些場景本已遠離,卻又逼近。

  在一部新紀錄片《音樂死去的那一天》(The Day the Music Died)裡,唐·麥克林開口回答了一些長久的疑問。《美國派》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簡單如童謠的旋律,舀起了當時美國社會對自身的懷疑與不安。紀錄片作者斯賓塞·普魯弗(Spencer Proffer)說他之所以選擇這首歌,是因為“它與當時的時代對話,也一樣能捉住今天的脈搏”。

  很巧,另一部關於一首歌的紀錄片也剛剛上映。《哈利路亞:萊納德·科恩,一趟旅行,一首歌》(Hallelujah:Leonard Cohen, A Journey, A Song)沿著《哈利路亞》穿過時間的河流,追問它為什麼雋永,多棱鏡折射出哪些人類隱秘的心理。《哈利路亞》和《美國派》有一個相似的地方,兩首歌的歌詞都無窮無盡,歌曲可能到達的長度遠超錄音室版本。歌手在現場隨心所欲地更換歌詞內容,你永遠猜不到下一場他們會怎麼唱。不過在斯賓塞·普魯弗看來,兩首歌的本質有所不同。“《哈利路亞》是靈魂的學習,《美國派》是社會學研究。”

  送報小子唐·麥克林哼著旋律寫歌時就很清楚,《美國派》將會是一首謎一樣的歌曲。它持久魅力的一部分來自作者本人的緘默。1971年歌曲發表後,它持續幾周占領多國的單曲排行榜首位。自那時起,不知有多少人猜測過每句句子的所指和深層含義。記者們鍥而不舍地向麥克林求證,他始終拒絕回答。除了清晰響亮的開頭,麥克林在寫詞時有意模糊指代的對象和事件,為聽歌人最大程度地保留想象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