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阿爾巴尼亞漢學家談中國
http://www.crntt.hk   2020-06-07 10:05:51
圖片來源:網絡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6月7日電/據中國僑網報道,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

  見到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爾巴尼亞—中國文化協會,老先生謙和善談、儒雅大方。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斯巴修先生就與中國結緣。近50年來,他始終與中國保持著密切聯繫,是中國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翻譯的《蛙》《紅高粱家族》《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中國圖書在阿爾巴尼亞獲得高度評價。2017年,他榮獲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中國人敞開了熱情的懷抱,我就像回家一樣”

  1974年,斯巴修作為“友好使者”到中國學習漢語。他回憶道:“初到北京,我很年輕。北京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一個字,大!中國人敞開了熱情的懷抱,我就像回家一樣。不單學習,老師們同樣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令人驚訝的是,當時很多阿爾巴尼亞的歌曲和電影在中國廣為流傳。”斯巴修記憶猶新。

  那段時期,斯巴修的漢語水平突飛猛進,短短半年時間,便實現了從零基礎到與中國朋友無障礙交流的飛躍。1975至1978年,斯巴修到北京大學中文系繼續攻讀漢語專業。

  1980年,斯巴修返回阿爾巴尼亞,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並著手進行大量翻譯工作。利用語言優勢,斯巴修通過各種渠道關注中國,翻譯有關中國的歷史、政治及經濟類資料,並曾陪同阿爾巴尼亞總統來華訪問。2002年,斯巴修作為阿爾巴尼亞駐華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再次來到北京,這讓他又有了更加近距離觀察、了解中國的機會。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再次來到中國時,北京完全變了,中國呈現出了另一幅景象。不光是國家面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變了,穿的衣服、說話的方式、吃的東西都在變,留學那會兒最愛吃的是包子、餃子、宮保雞丁;如今,處處都是餐館,真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斯巴修談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