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基於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在50人論壇上說:“這一次的國進民退,是民企在面對經濟下行劇烈壓力下的一個自救措施。”因為“不這樣做,你恐怕就得不到資金,你成本降不下去。你這樣做的話,它就活了。利潤就有了,就業就保持了。”
在壟斷政策和銀行資金支持下,中國國有企業仍在迅速擴張。雖然做大做強國企在很多方面是一件必須之事,否則中國高鐵也不可能發展如此迅速。但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其效率和創新能力還是相對低下。一個官方的數據:民營企業憑借不到40%的信貸資源,卻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創造了60%以上的GDP,提供了超過70%的技術創新,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以及超過90%的新就業崗位。
對中國國家層面,“穩增長、保就業”一直都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目標。如果民營經濟真的離場,國有經濟恐怕很難消化80%以上的就業崗位。
因此,在目前美中貿易摩擦等外部環境日趨複雜、經濟下行壓力下,,如何逆“國進民退”之勢,保持中國民營經濟活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也已成為政府工作重點。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19日的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致辭中指出,要加大力度督促推進民營企業准入領域的放寬,堅決消除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各種不合理障礙;中國央行行長易綱18日在一場專門召開的關於銀行服務民營企業的座談會上強調,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支持;近日重慶、安徽、福建等地也陸續出台各項服務民營企業的優惠措施……
可見,中國高層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立場沒有變化。但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舉措“落地”,最現實的措施可能是減稅降費以降低企業成本,開放市場領域給民營經濟更多發展空間,并進一步通過各種手段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今天,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大力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這才是對“改革開放”的最好紀念。相反,“國進民退”實際上是走了一條回頭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