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推崇“共”的價值:在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共”字是出現率最高的一個字,在中文的語意中,“共”字常為“副詞”,意即一起、一同。如:“共鳴”、“共存”。所以“共”一定是指一個以上,所以一起,一同。而把不同的個體擺在一起努力,則須有相同的目標、價值、途徑等,同的東西越多,能在一起的可能性也越大。習近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 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非共謀和平、同促發展的政策主張, 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方願同印度尼西亞和其他東盟國家共同努力,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各經濟體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格局,共同創建引領世界。我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 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應該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不斷深化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中阿戰略合作關係。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係,共同建設合作共贏的美好世界。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共同致力於亞太繁榮進步, 共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夥伴關係 中國堅持共同發展,理念不會動搖; 共同開創中美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中美要堅持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正確方向,堅持增進戰略互信,堅持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 共同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各國共同發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為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鬥。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各盡所能、合作共贏,奉行法治、公平正義,包容互鑒、共同發展的未來。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台。目標是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歡迎各方共同參與;…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與時俱進、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濟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促全球發展。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
楊開煌說,從以上來看,可以清楚地理解到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解決世界變局、亂局的方案,與其他各國的方案不同之處在高度、實踐路徑和方法。
“在高度上,一開始就認識到這不是一國的問題,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世界共同的問題,所以一國解決不了,區域合作也無濟於事,必須全球合作,而且合作的基礎又不能只是以往的國家間,以利益為基礎,所以必須有新理念,新構想,使得合作不完全受利益左右,才能使合作可以機制化,長期化。”
“在實踐路徑上,則採用了先試點再推擴的辦法,所以東盟、中阿、中非、中拉等地區的雙邊合作開始,畢竟兩兩合作需要克難的困難比起全球合作要少得多,然而東盟、中東、非洲、拉美等地也都是既有相同性,又具複雜性的地區,是以這樣的合作模式的成敗經驗,既有參考性又有推銷的潛能。”
“在實踐方法上,則從“共”字入手,在此意義上,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是解決和應對複雜問題的方法論,習近平用了“共議”、“共商”、“共建”、“共護”、“共享”、“共贏”、“共同發展”、“共創和平”等等字眼來說明中國想做的事,不是由中國人一家指揮,而是由大家一起做,如果每件事都是經由大家協商,再由大家共同完成,既要“共議”又要“共建”;則利益、成果就不可能是獨占、獨享,自然不可能稱王稱霸;所以習近平才說中國人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 那麼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其意義為何?與西方國家所倡議的“共同體”有何不同?為什麼在全球引起重視與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