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社與兩岸關係中的網絡媒體傳播
http://www.crntt.hk   2021-09-06 15:50:18
新華社記者范麗青、中新社記者郭偉峰作為大陸記者在1991年8月首次訪台採訪、開啟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
  中評社╱題:中評社與兩岸關係中的網絡媒體傳播 作者:郭偉峰(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

  【編者按】1991年8月,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和中新社記者郭偉峰在兩岸相隔42年之後,作為大陸記者第一次踏上台灣寶島進行採訪,打開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大門,載入了兩岸關係史冊。在30年之後,郭偉峰撰寫了本文,一在於紀念當年的不凡時刻,二在於敍説一個不願意在兩岸新聞交流道路上停步的新聞人的理想與追求。

  【摘要】從網絡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當然與從政黨政治的角度、或者經濟、文化的角度來看是有所不同的。作為一個從事兩岸關係新聞傳播工作的媒體人,應該走上創新之路,從網絡新聞傳播的角度來溝通、觀察、分析、研判乃至參與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並且要通過網絡新聞的傳播與交流,減少兩岸彼此的誤解,化解兩岸之間的爭議,增強兩岸雙方的互信,促進兩岸共同的交流。

  1991年8月12日,我與新華社記者范麗青作為大陸記者踏上了台灣的採訪之道,這是兩岸分隔42年來,在兩岸官方均許可之下,大陸記者因公務第一次走進台灣島。雖然至今30年過去了,我卻一直走在兩岸關係新聞傳播的路上,從未離開。30年前,我下定決心此生要為兩岸和平發展做出貢獻,至今初心不變。致力於兩岸關係中的網絡新聞傳播,就是我的為兩岸和平努力的具體實踐,儘管異常艱難,但甘之如飴。

  而創辦中國評論通訊社,走上網絡新聞傳播之路,是因為受到了汪道涵會長的啟發。大約在1997年底,汪道涵會長在一次的談話中對我們說,今後要通過網絡來聯通兩岸資訊,還可以供兩岸的專家學者在網上交流研究。當時互聯網傳播剛剛起步不久,網絡媒體還沒有進入成熟的階段,汪道涵會長的先見之明,確實了不起。

  我由此認識到,從網絡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當然與從政黨政治的角度、或者經濟、文化的角度來看是有所不同的。作為一個從事兩岸關係新聞傳播工作的媒體人,應該走上創新之路,從網絡新聞傳播的角度來溝通、觀察、分析、研判乃至參與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並且要通過網絡新聞的傳播與交流,減少兩岸彼此的誤解,化解兩岸之間的爭議,增強兩岸雙方的互信,促進兩岸共同的交流。為此,我與同事們在香港進行了長達24年的努力,可以說,完全沒有虛度的感覺。雖然現在的兩岸關係重返驚濤駭浪之際,兩岸新聞交流遭遇重挫,但是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我仍充滿期待,充滿信心。

  一、新聞傳播中的兩岸關係

  從政治的角度看兩岸關係歷程,大約可以劃分為如下五大階段:第一,國共對峙的階段(1949年至1996年)。這個階段是國共爭正統的年代,以國共的政黨地位衝突為主,對一個中國原則,國民黨沒有放棄。第二,國共失信的階段(1996年至2000年)。這個階段則涉及到了國民黨走本土化路線,獨台思想汎濫的深層次問題,國民黨在李登輝主導下逐步放棄“一個中國”原則。第三,統獨鬥爭的階段(2000至2008年)。在這一個階段,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執政,兩岸以激烈的輿論鬥爭為主。第四,國共與兩岸和平發展的階段(2008年至2016年)。這一個階段以國民黨重新執政為開端,國共及兩岸政府的互信合作,超過歷史的任何一個時期。第五,紅綠較量與民意衝突最為激烈的階段(2016年及之後)。

  如果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看兩岸關係,則可以劃分為如下六個時期:

  第一,鬥爭期(1949至1990年)。這一時期,兩岸媒體基本上沒有互動,信息完全不交流,兩岸新聞媒體的關係是隔絕的。雙方站在各自的政治立場,以輿論鬥爭為主,批判、抹黑、攻擊對方是兩岸各自媒體上的事實反映。在此一時期,對兩岸受眾來說,電台是最為主要的傳播工具,其鬥爭與宣傳輿論影響比較大。雙方的新聞宣傳對話,最重要的渠道就是電台廣播。

  第二,接觸期(1991年至1995年)。這一時期,以新華社記者范麗青、中新社記者郭偉峰作為大陸記者在1991年8月首次訪台、開啟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為開端。在這4年中,是兩岸新聞媒體的雙向接觸期,從完全陌生,到開始合作,4年中走過了兩岸新聞史中最為重要的路程。在這個時期,兩岸新聞媒體都處在接觸的發燒期、互訪的頻密期。雖然時間短,互相瞭解還不深入,但是兩岸新聞媒體構建了相對穩定的接觸和互信架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在這個時期,完成了兩岸新聞真正意義上的雙向交流與合作,兩岸新聞媒體開始從互相抹黑的鬥爭批判時期走出來,客觀的、務實的、全面的新聞報道觀初步在兩岸新聞媒體之間建立起來了。

  第三,磨合期(1996年至2000年)。因為台灣政局的重大變化是在這4年中完成的,國民黨大分裂、民進黨勢力膨脹,導致兩岸關係進入緊張對峙期。而且這4年中,台灣的支持民進黨的綠色新聞媒體正式誕生,發展很快,使得原來兩岸新聞媒體交流中不存在的障礙出現了,如“一中原則”問題,不僅影響到交流,也影響到言論、新聞報道,蓬勃的雙向的新聞媒體人員交流熱暫時降溫了。但是,兩岸新聞媒體的實質交流更加深入。兩岸的新聞交流法規在這個時期基本成形,1996年12月1日,國務院台辦公佈了《關於台灣記者來祖國大陸採訪的規定》。台灣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撤除障礙,如放寬大陸記者赴台的身份等等。但是兩岸的新聞媒體交流排除了綠色媒體,或者說綠色媒體拒絕參與兩岸新聞交流。兩岸新聞交流沒有停滯,磨合是成功的。

  第四,發展期(2000年至2008年)。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這是兩岸關係最危險的時刻,兩岸武力衝突一觸即發。但是從新聞傳播角度來看,這一時期卻是兩岸新聞傳播在不斷發展的時期。重要因素有三:第一,台灣的政權輪替思想深入民心,在選舉政治中,新聞媒體的政治影響力加強,執政者難於掌控。第二,兩岸新聞媒體的合作與交流已經奠定了基礎,執政者沒有能力打斷兩岸新聞交流。儘管這一時期發生了台灣當局驅逐新華社、人民日報記者的事件,但是無法遏止兩岸新聞交流的勢頭。第三,互聯網媒體開始發揮作用,網絡技術推動了兩岸信息交流的發展,打破了40多年來存在的傳統的新聞傳播障礙。

  第五,興旺期(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及國民黨執政之後,兩岸關係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政治上有對話、經濟上大合作,大陸民眾掀起了台灣旅遊觀光熱潮,大陸的新聞媒體及受眾高度關注台灣新聞,大陸地方媒體也得以赴台灣駐點採訪。台灣因應兩岸交流熱潮,催生了很多關注大陸新聞的新媒體。兩岸主流媒體合作採訪活動頻仍。可以說,兩岸新聞交流官方熱,民間更加熱。因應形勢,大量的支持兩岸交流的新媒體在這一時期誕生。但是,馬英九國民黨實施的政黨退出新聞媒體政策埋伏了重大的政治隱患,國民黨確實在退出,但是民進黨卻在大舉進入。國民黨逐步失去了新聞話語權。這樣的媒體勢力消長,最終對兩岸新聞交流形成了嚴重的障礙。

  第六,調整期(2016年至今)。2016年5月蔡英文當選,民進黨重新執政,因為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會之窗迅速關閉。兩岸新聞交流沒有翻車,但是被急刹車,進入了新的變動期。2020年蔡英文再次當選連任,中美關係脫鈎、香港問題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國民黨力量崩潰,民進黨一黨獨大,内外因素交集,導致兩岸關係急劇冷凍,兩岸新聞交流也基本停滯。台灣步入了“後真相”時代,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全面融合,媒體“綠化”已經全面普及。支持兩岸交流的新聞媒體與社交媒體在當局政策壓力下大幅萎縮。這個階段的最大危機已經浮現:即鼓吹“台獨”的社交媒體大量出現,其言行強烈刺激大陸民意。大陸民意緊密審視判斷民進黨當局踩破底線行為,催促採取“武統”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現階段是兩岸民意乃至民粹輿論衝突最激烈階段。

  現在看來,兩岸關係要發生新的轉機實屬不易,要重返兩岸新聞交流的興旺期更是非常不容易。雖然如此,兩岸新聞關係要倒退回完全隔絕時代也不可能,一是兩岸關係求和平求發展是無法切割的台灣主流民意,這就為兩岸新聞交流打下了厚實的民意基礎。二是新的網絡時代社交媒體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網絡民意如流水,民意的轉變必然導致政局的轉變。三是新技術時代人與人溝通的媒介越來越發達,難於切割,新型的網絡平台更加趨向共享化。

  更重要的是,兩岸關係中必須統一、必然統一的因素越來越凸顯,大陸實力的與日俱增,台灣實力的日趨邊緣,已經是無法逆轉的事實,時間一定是在大陸這一邊。大陸需要耐心,台灣需要歸心,和平統一一定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最佳上策。避戰去兇,和平相與,一定是兩岸人民的最大民意。因此,兩岸關係不可能切割、必定會回歸到交流融合的道路上來。這是中評社的認知,更是中評社的信心。

  作為個人,我經歷了上述六個時期;作為中評社,則經歷了後面三個時期。兩岸新聞交流與傳播一直走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前列,一直肩負支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作用,這是我的深刻感受。

  二、網絡時代的兩岸新聞傳播與交流

  創辦中國評論通訊社的想法是在2000年的時候誕生的,我將其定位為網絡通訊社,屬於網絡媒體。網絡媒體又稱互聯網媒體,其定義就是藉助國際互聯網這個信息傳播平台,以電腦、電視機以及移動電話等為終端,以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來傳播新聞信息的一種數字化、多媒體的傳播媒介。互聯網媒體相對於早已誕生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而言,又是“第四媒體”。從嚴格意義上說,互聯網媒體是指國際互聯網被人們所利用的進行新聞信息傳播的那部分傳播工具性能。

  但是,直至2005年中評社正式誕生的時候,網絡媒體在兩岸還沒有形成大氣候,也沒有多少人相信我們的以網絡媒體溝通兩岸的夢想真的能夠實現,所以需要不斷研究與實踐。對於網絡媒體在兩岸關係中可以發揮新聞交流的作用,我在當時信心已經非常足,因為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論述,現回顧如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