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電/第二十屆中國國有經濟發展論壇暨“新發展格局與國有企業”學術論壇近日在京舉行。會議由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等主辦。會議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深刻理解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的重大部署,深入研究國有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助力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格局是國企改革與發展的新背景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以改革開放以來到十九大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切入點解讀新發展格局。他認為,新發展格局戰略部署既是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摩擦短期衝擊的應對之策,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使然。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國民收入水平會不斷提高,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也會不斷提高,源於服務業當中有相當大的部分不可貿易,所以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會不斷降低,國內循環的比重會越來越大。新發展格局戰略部署有助於中國在國際交往中去除“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標簽,削弱外需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外生衝擊,增強中國經濟的穩定性。要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利用中國自身與發達國家各自的比較優勢。關於發揮國有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上,林毅夫指出,在自然壟斷行業要發揮國有企業的優勢,保障基本民生,保障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運行,這是國有企業的重要功能。在競爭性行業,最重要的是針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補短板。在新發展格局下,有一些可能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絕大多數目前都沒有比較優勢,但是牽涉到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國有企業要利用資金和制度優勢,發揮主要作用。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注重發揮國企作用
吉林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理事蔡立東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國有企業充分發揮大國重器的頂梁柱作用,在應急處理、醫療援助、復工復產、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戰疫”過程中,充分發揮國企制度優勢,彰顯國企的力量、精神與效率。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政治基礎和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將進一步發揮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程中起到引領作用。
國家能源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理事劉國躍強調,國有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征程中,如何深化理論和實踐認識、如何準確定位、如何更好發揮作用、怎樣發揮作用,是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實踐之問、時代之問與未來之問。如何開題、破題、答題,是課題研究的目標所向、職責所向、價值所向。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表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深刻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意義,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研究智庫作用,找准國有企業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提高國有企業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使國有企業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培養完整內需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擔當有為。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袁東指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產業鏈構建自主性,其核心是中國企業能夠逐步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目前,雖然中國企業已充分融入全球產業鏈,但多數企業仍處於產業鏈低端,依然存在中國廣大勞動階層報酬率相對較低、中國企業產業鏈延伸與調整缺乏自主性、長期遭受處於產業鏈高端的發達國家資本盤剝、外國資本利用巨額利潤提高針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壁壘壓制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外國資本及其利益集團利用政治呼籲誘導政府政策五方面問題。袁東進一步指出,產業鏈的形成和提升並非完全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而主要是由那些位於技術高端的企業在本國政府支持下構建起來的。要實現產業鏈自主性和現代化,需要舉國之力推進中國工業自主產品開發。而強調並推進自主產品開發,不是關起門自己做而是要更加重視並更加努力地通過高強度技術學習實現自我提升,增強產品開發能力,推進技術創新。國有骨幹企業要在產業鏈攀升中發揮主導作用:首先,對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的合併重組應適可而止,過度重組會削弱競爭不利於自主技術創新;其次,停止國有企業集團向房地產和金融板塊擴張且應逐步分離;然後,改革國有企業考核與評價機制,充分考慮國有企業反經濟周期和應對重大衝擊的政策性負擔,將自主研發指標納入到新考核指標體系中;最後,推進中國工業自主產品開發,既需要國有骨幹企業在競爭環境中有戰略意識和必勝決心,又需要國家層面堅定政治意識和政治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