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電/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領域,是中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針對“加快數字化發展”作出全面部署,要求“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生產模式的改變,也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兩化融合、車聯網、平台經濟等融合型新產業、新業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並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
光明日報發表黑龍江大學生產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國勝鐵文章表示,與數字產業化相比,中國產業數字化依然處於發展初期,特別是先進製造領域數字化應用程度亟待提高。先進製造業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中國製造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先導力量。要積極抓住數字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發揮製造業大國的優勢,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創造出智能製造、產業互聯網等數字化的新業態和新模式,為先進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一
文章分析,推動實現數字經濟與先進製造業的深度融合,中國目前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
一是中國先進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缺失,一些核心零部件和技術長期受制於人。由於對核心技術掌握並不深入,在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實體經濟發展賦能時,一些產品的關鍵技術無法破解,如何深層次利用數字技術獲取價值創造仍在摸索階段。而且,在一些核心技術外部依賴的情況下,即使利用數字技術也難以將產業的潛在高附加值激發出來,主要受益方依然為技術來源國。這導致中國先進製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的叠加效應和乘數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是數字技術專業技能人才缺乏。從當前的人才梯隊來看,高素質專業人才的缺乏依然是制約中國先進製造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在企業的管理決策層面,如果缺乏數字化思維就不能準確地感受到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就不能及時推動數字化變革,很難做出好的頂層設計。在員工層面,傳統的產品研發和運營領域的人才較多,真正掌握大數據分析、數字化管理、人工智能的人才相對較少,還不能很好地將數字領域的新技術與實體經濟領域各產業的發展深度融合,難以在細分垂直領域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產業改造。
三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領域各產業的融合程度不高。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通常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產業內部成立信息技術部門,另一種是產業與信息技術企業進行合作。無論是哪種形式,均存在對產業領域和數字經濟的認知差異。比如,大部分製造企業依然重視傳統的人力和資本要素,並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規模輕質量、重製造輕服務的觀念,忽略大數據的新型要素特征,導致部門間和企業間難以形成有效的互通機制,不能有效挖掘利用數據價值。另外,部分信息技術企業通常不能充分把握製造企業的工藝和業務流程,特別是對先進製造業更是如此,難以準確滿足先進製造企業的轉型需求。
四是當前中國缺乏系統化、國際性的國家工業互聯網平台,區域層面更是缺乏這樣的平台建設。這導致較多製造業企業無法有效利用數據,大部分先進製造業企業利用數據的成本和門檻較高,直接影響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的動力和積極性。
二
文章指出,數字經濟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關鍵領域,加大數字經濟與先進製造業的融合度,實現實體經濟領域的產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在以下方面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