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沒幾天,一個新的問題擺在王硯白面前。按照當地新的規劃,該地塊85畝土地,30多畝已劃屬限建區、具有較大開發價值的控建區只剩50餘畝。如果還繼續沿用土地招拍掛時申報的建設方案,公司可能會遭受損失。
讓王硯白沒想到的是,有關部門並沒有因為回應了公司訴求,就為整改畫上句號。相反,考慮到企業面對調整後的規劃,可能仍然有困難,昭山示範區管委會紀工委和湘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昭山分局的工作人員又多次主動對接,為企業出謀劃策。
“限建區條件嚴格,原方案行不通,30多畝土地白白浪費。”“控建區雖然利用價值高,但原方案的利用效率不高。”“容積率和限高標準有調整,可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重做方案再申報”……幾趟跑下來,問題整改責任單位的工作人員,對企業已了如指掌。
一次從市場主體角度切入的巡察,推動的不僅是一兩個問題的整改,更是政府工作作風的轉變。
“現在,不是企業追著政府跑,而是政府推著企業跑。”王硯白說。畫線、測量、除草……最近,沉睡了數年的53號地塊,醒了過來。
審批再“瘦身”
“不和截止期限比進度,要和群眾需要比效率”
“有的部門幫辦代辦不到位,企業辦事在省、市、縣三級‘多頭跑、往返跑’;有的部門‘事放但權不放’,尤其是涉及項目審批等‘高含金量’事項,實質性審批權牢牢握在手上;有的單位自認為法規在手、權力在握,自我感覺特別好,企業評價低……”7月份,在湘潭市優化營商環境專項巡察反饋會議上,通報的內容措辭之嚴厲,讓很多部門負責人面紅耳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