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電/網評:別讓偏見阻礙老年人的數字生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張洋
老年人很難融入當前的數字時代生活,這大體是人們的一般印象。所以,當無錫火車站對使用老人機、沒有微信、無手機的旅客,也就是無法出示健康碼的旅客,開辟了一條專門的服務通道時,引發了網絡的熱議。
社會的老齡化程度正在不斷加劇,據全國老齡辦預測,203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3.7億,占比25.3%。央視新聞發布消息稱,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僅23%會上網。一方面,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劇了“數字鴻溝”,拋下了追趕不上的老年人;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數字消費需求逐步增長。根據美團發布的《2020十一長假生活消費報告》,數字生活服務在更廣泛的人群和地域持續滲透,而最引人注目的是,60歲以上的用戶數量同比去年增長超過8成。
數字化生存無處不在,老年人卻時常被擋阻在智能生活之外。因不會掃碼,有的老年人進不了超市商場,有的乘不了公交車,甚至有的進不了自己居住的小區。老年人面對數字生活的茫然無措,實在讓人心痛,一時間也引得輿論沸沸揚揚。
這種情況絕不是個案,的確應該引起社會的重視,但由此認定老年人就是無緣於便利的數字生活,顯然也是片面而草率的。包括美團報告在內的許多電商消費報告都顯示,老年人的數字消費不斷增長。儘管這一趨勢需要更加細致的分析,卻也鮮活地說明,老年人能夠適應數字時代生活,數字技術也完全能夠為老年人提供便利。
囿於年齡、知識結構、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老年人對於數字技術的認知和接受相對遲緩,在使用上相比年輕人更是慢不少。這是一個客觀現實,卻不是一個命定的現實。這裡面,既有老年人自身的原因,比如學習新技術的意願弱,也有社會環境和技術的因素,比如公共服務和技術進步忽略老年人的現實需求,更有對老年人的認知偏見和年齡歧視。不假思索地用“老年人”這種籠統的概念一概而論,不去用心地條分縷析,不僅強化了社會對於老年人與數字生活的偏見,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字技術服務向老年群體的滲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