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過的貧困村脫貧調查
http://www.crntt.hk   2020-10-10 10:01:55
 

  二是堅持因地制宜。24個村大多數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由於自然地貌、資源環境、民族習俗、歷史文化的差異,致貧原因各有不同。在脫貧攻堅中,各村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總的思路是,立足本地資源,積極發揮比較優勢,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宜搬則搬。地處山區的三河村、火普村,以中藥材和特色山貨為主打產品;地處平原和淺丘的張莊村、菖蒲塘村,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種植養殖;近林靠水的華溪村、馬鞍山村、東岳村,側重發展林下經濟和特色種植養殖;水土富含礦物質的十八洞村、潭頭村,重點打造生態農業新增長點;有紅色文化資源和特色風景民俗的駱駝灣村、顧家台村、神山村、大灣村,積極發展民宿和農家樂,就地搞旅遊;確實地處偏遠、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原隆村、班彥村、長江源村、趙家窪村,實行易地搬遷,創建新家園。這些從實際出發的思路和舉措,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脫貧模式,走出了務實管用的脫貧路子。

  三是兜牢民生之底。擺脫貧困,最基本的是穩定實現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24個村聚焦這一目標,訂規劃、添措施、補短板,用足用好國家每一項扶持政策,努力使每一筆扶貧資金、每一種扶貧資源都發揮最大效益。各村普遍改造了基礎設施,加強了基本公共服務,改善了人居環境,消除了危房,解決了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吃水難、對外聯繫難等民生問題。比如在解決住房安全問題上,宋家溝村等多個村通過叠加使用易地扶貧搬遷、宅基地改革、移民避險解困等政策,對危舊房該改造的就地改造,該搬遷的集中重建,讓村民沒花多少自己的錢就住上了新房。再如在解決上學難問題上,多數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給予資助,積極勸返適齡輟學孩子,貧困村義務教育保學率和教學質量大大提高,考上大學的越來越多。有的村還採用購買社會服務方式打造托管課堂,有效解決留守兒童校外失管失教和課後督學問題。又如在解決看病難問題上,村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多數村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政策,堅持低保政策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對所有低保戶、五保戶應保盡保、分類施保,有病及時治、大病醫藥費大額報銷成為常態。村裡貧困戶因病因殘致貧率一度超過50%的大灣村、潭頭村,也徹底告別了“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的日子。元古堆村、華溪村等4個村過去長期缺水,人畜飲水都困難,通過打機井、外來引水等方式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全都吃上了放心水。村民們高興地說:“現在自來水接到家,龍頭一擰水冒著呢,再也不為吃水揪心犯愁了。”今年抗疫期間,這些村及時落實兜底保障政策措施,確保群眾基本生活不受影響,避免了一些群眾因疫致貧返貧。

  四是致力產業增收。發展產業,是穩定脫貧的根本措施和長久之策。24個村在各級指導和多方幫扶下,圍繞靠什麼脫貧、在哪裡增收進行充分論證,制定產業規劃,堅持多條腿走路,努力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有的依靠科技創新,豐富產品門類,推進提質升級。比如菖蒲塘村,鼓勵技術能人、“土專家”不斷引種試種新品種,成功後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僅村裡成立的“女子嫁接隊”開展技術輸出服務,2019年創收就達889萬元。有的打造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讓貧困戶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比如原隆村、馬鞍山村,利用日照和水土條件種植葡萄,由此帶動建酒莊、搞品鑒、戶外觀光、生態采摘等,產業鏈延伸短短幾年就有模有樣,把葡萄架上的“紫珠珠”變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錢串串”。有的發揮現代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貧困群眾的組織和帶動作用,強化其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比如張莊村,依托一批產值高、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現代農業企業發展高效農業,種植的褐蘑菇、白蘑菇遠銷港澳地區和海外。有的勇於探索“互聯網+”模式,搶抓機遇發展電商。比如東岳村,建起集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電商服務體系,形成線下體驗和線上熱銷緊密互動的火熱場景。有的通過土地流轉,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使不少村民成為擁有土地流轉金、務工薪金、效益分紅金的“三金”農民。有的深入挖掘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創新旅遊形式和內容,使鄉村旅遊有特色玩頭、有文化講頭、有再來念頭。種種增強自身造血能力的發展模式,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持續的產業支撐,也使這些村經受住疫情帶來的影響,牢牢穩住了脫貧成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