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1日電/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舉行“金融支持保市場主體”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傳遞的信息顯示,今年以來,面對疫情對實體經濟帶來的衝擊,為了穩企業、保就業,在金融管理部門的指揮棒下,“敢貸、願貸、會貸、能貸”的機制正在逐步完善,資金傳導渠道得到疏浚。
證券時報發表時評人李鳳文文章表示,近年來,銀保監會從信貸投放、資本監管、不良容忍、盡職免責、外部環境建設等方面,就銀行支持小微企業出台了一系列差異化的鼓勵支持政策。特別是今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圍繞“增量擴面、提質降本”的目標,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力度,引導逐步建立完善了“敢貸、願貸、能貸、會貸”機制,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呈高速增長態勢。
截至7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40.8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62%。當前金融支持小微企業主力軍的局面在逐步發生變化,國有大型銀行正在大規模向小微領域進軍,已成為服務小微企業的主力軍。數據顯示,上半年六大行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為4.26萬億,約占整個銀行業的31%,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4個百分點。
文章稱,大型銀行之所以成為服務小微企業的主力軍,原因在於政策的引導,以及自身主動實施業務轉型和信貸結構調整。隨著“大銀行不服務小微企業就沒有未來”理念在各層面的不斷深入,大型銀行加快轉變服務理念,完善相關辦法,建立敢貸、願貸機制,面向小微企業拓展業務,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降低了獲客成本,提升了市場競爭力,真正體現出“頭雁效應”。
文章分析,不過,目前制約銀行放貸積極性的外部因素依然存在,企業信息不透明,銀企信息不對稱,既影響了貸款決策,又對貸款的管理帶來困難,貸款安全受到制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放貸意願和對小微企業的支持。
銀行內部機制建設方面還存在欠缺,敢貸、願貸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如貸款發放要求必須具有足值的抵押擔保,而對信用貸款管得過死,基層行擔心出現風險被問責而不敢貸。另外,績效考核指揮棒沒有向支持小微企業傾斜,導致基層行支持小微企業的動力不足。調查了解到,某農商行對基層支行的績效考核辦法中存款占比為20%,利息收入高達40%,而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貸款日均增量占比僅為5%。貸款考核占比過低,且沒有對小微企業進行單獨考核,導致基層行缺乏對小微企業貸款投放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基層行沒有貸款審批權,加之許多行缺少小微企業客戶經理,不知道貸款程序具體如何操作,導致不能貸、不會貸問題依然存在。
文章認為,基於此,應從多方面入手,合力構建銀行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機制。
各部門要努力為銀行服務小微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快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台建設,整合稅務、市場監管、海關、司法、水、電、氣費以及社保、住房公積金繳納等領域的信用信息,打通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加大數據共享,為銀行提供依法合規對接涉企數據的便利渠道,切實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銀行貸款決策的科學性和放貸意願。同時,各部門應協同發力,進一步優化外部配套支持,多渠道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利息收入繼續免征增值稅,深化“銀稅互動”“信易貸”的相關工作,整合地方融資擔保機構,降低融資擔保門檻和擔保費率,簡化擔保手續,解決小微企業擔保難問題,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深入開展。
更重要的是,銀行機構要不斷轉變經營理念,提升內生動力。尤其要加快轉變信貸風控理念,注重對第一還款來源的審查,降低對抵押擔保的過度依賴。進一步降低信貸門檻,提高信用貸款占比,提高首貸率。要完善盡職免責和績效考核辦法,提高小微企業績效占比和不良容忍度,實行信貸資源向小微企業傾斜,提升基層行支持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提高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
不僅如此,還應充實基層信貸客戶經理,加大培訓力度,適當進行貸款授權,切實解決不能貸、不會貸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發揮金融科技作用,積極開發符合企業融資特點的金融產品,通過開發線上服務渠道,降低貸款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延伸服務觸角,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資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助力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