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貿易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http://www.crntt.hk   2020-06-01 00:10:15
  中評社╱題:中美貿易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作者:唐梓涵(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碩士研究生

  從目的上看,無論是中美貿易戰還是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都是由美國主動挑起事端,在中方和平維穩的態度下一再將形勢激化,嚴重損害中方利益和主權安全,干擾中國兩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進程。從內容上看,中美貿易戰看似是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競爭,但大陸和美國是台灣投資和貿易最大的兩個地區,在台灣當局對中美貿易戰對大陸經濟的損害樂見其成之時,台灣地區對大陸的經濟依賴程度決定其無法置之度外。梳理中美貿易戰與兩岸關係之間三方的利益糾葛和態度行為實質,有利於準確把握台灣問題走向,服務於兩岸融合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

  1951年《舊金山和約》簽訂,在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的前提下,和約中提出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成為美國介入兩岸關係的“法理依據”,至此開始,“台灣牌”成為美國近七十年來拿捏中國的重要手段。進入2020年,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重大挑戰;對外體現為美國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對於中美貿易摩擦態度強硬,力求將影響從兩國之間擴散到世界範圍,對中國的對外貿易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另一方面在其國內危機自顧不暇之餘仍對台灣問題頻繁插手和屢次挑釁。內有蔡英文上任後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民意對抗加劇的氛圍持續發酵,隨著民進黨贏得2020大選,兩岸局勢的未來走向並不樂觀;同時在2020年新冠肺炎的世界性爆發,對整個國際經濟和政治形勢造成猛烈衝擊,為中美貿易戰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增添了新的變數。從長遠來看,中美關係難以回到從前是中美國際關係學者的普遍共識,因而中美貿易戰對兩岸關係的消極影響將是持續且深刻的。

  一、中美貿易戰和兩岸關係新態勢

  1、中美貿易戰走向

  2018年3月,美國特朗普總統簽署備忘錄正式開始對中美貿易進行政治干預,兩年來中美貿易爭端經過十三輪談判,美國五次加徵關稅,最終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從目前的進度來看,中美貿易戰的第一階段結束,協議成果對於中方的積極作用主要在於暫緩中美關稅戰的激烈氛圍,為中國的產業整合和市場開放爭取了喘息契機;但是消極作用則更為突出,首先協議本身明顯更利於美國市場,中國不僅短期內擴大自美進口且沒有獲得相應的美國出口市場,而且沒有實現美方對取消已加徵關稅的承諾,其次中美貿易爭端的核心問題——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沒有在第一階段解決,而近期美國面臨新冠肺炎、經濟衰退和總統大選多重緊急挑戰,中美貿易第二階段談判暫時不會開啟,意味著美國將在這兩個領域仍有發揮餘地,造成已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對中方的積極作用受到減弱,協議的落實也會難以避免推遲。

  美國的貿易遏制對中國對外經濟造成實質性的消極影響,總體表現為出口份額下降,內部產業轉移。在中美貿易戰影響下,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出現馬太效應,產業鏈較為完整的行業如新能源汽車等因為本身具有的生產優勢,在美國對華禁運下反而吸引了國外廠家進駐中國,從而實現逆向發展;但對美國技術依賴較大的行業因此產業鏈受阻或中斷,對外供給能力出現收縮,導致整體行業萎縮。同時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降低關稅成本而加速向東南亞地區轉移,因此中國對亞洲經濟體出口份額下降;而由於美國市場的縮小,受阻嚴重的商品出口方向轉向與美國市場需求構成更加接近的發達國家如歐盟、澳大利亞。①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向美國的出口和進口總額同比增長-8.7%和-17.1%,是中國對外貿易主要國家中唯一一個進出口均呈負增長且幅度最大的國家。

  在政治方面,眾所周知,中美貿易戰衹是美國政府遏制中國的總目標下的主要手段之一,中美貿易戰可以視為21世紀美國對華戰略轉變的開端。在長達兩年的貿易爭端背景下,中美關係無論是官方層面還是民間層面都呈現惡化形勢。在官方層面主要是由美方發起過激言論或行動引發中方的譴責和抗議,一方面體現在經濟貿易領域,另一方面則體現在中國內政問題,特別是自2019年以來,美國多次就香港、西藏、台灣問題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使原本因貿易戰受損的中美關係雪上加霜。在民間層面主要體現在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引起中國民間的敵視情緒激化。可以認為美國政府以經濟手段和政治手段雙管齊下,一起為遏制中國的根本目的發揮作用。

  2020年初全球爆發的新冠肺炎原本應該是貿易戰和中美關係緩和的良好契機,但從美國目前的行動來看可能落空。首先美國忽視中美簽署第一階段協議的停戰氛圍,繼續對華貿易打壓,升級對航空航天技術、半導體和5G等高科技的封鎖打壓,甚至對英國施壓企圖將中國華為趕出英國5G市場,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施壓干擾下一屆總幹事選舉,手段非常豐富且強硬。其次針對疫情原本該兩國攜手合作共同抗疫,但美國特朗普政府單方面對華疫情態度冷漠,體現在對病毒名稱和來源的歧視性表述、對中國抗疫模式的刻薄攻擊、對中國駐美媒體人員的惡意驅逐、在國際公開場合對中國惡語中傷等事件,將美國民間對華抗疫援助的外交成果付諸東流。在此次全球危機中,美國政府的對華惡意意味著中美貿易戰下一階段走向不會更好,衹會更壞。即使因為防疫需要不得已在醫藥器械領域對華妥協,但美國與中國貿易部分脫鉤的企圖是不會改變的。

  2、兩岸關係現狀

  原本2018年台灣地區選情在九合一選舉後有所轉變,但蔡英文團隊利用香港“反修例”風波撈取選票,在美國的支持下最終贏得“2020大選”。由於蔡英文繼續執政,民進黨延續了“立法院”的多數席位,兩岸關係發展將保持目前形勢,應該不會發生大的波動和好轉。蔡英文在第一任期內通過推動“安全五法”、“中共代理人法”、“反滲透法”的修訂,不斷以法律手段渲染“台獨”的正當性、以行政措施阻礙兩岸交流,製造“綠色恐怖”;在選舉獲勝後,蔡英文本人和其助手多次在國際採訪中使用“獨立的”一詞描述台灣地區的地位,並在大陸爆發新冠肺炎後,民進黨引發禁止口罩出口的決策、武漢台商回台的爭議甚至健保的“修法”問題,進一步挑撥兩岸關係,嚴重損害了兩岸民眾的感情。

  儘管蔡英文當局自上台之初就提出“新南向政策”,希望將大陸市場轉移到東南亞地區,通過減少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以“經濟獨立”為“政治獨立”鋪路。但是從其第一任期內的台灣貿易額數據來看,台灣與大陸的進出口貿易總額自2016年以來三年連續增長,台灣對大陸出口占出口總量的近40%,而台灣對東南亞地區的貿易總額沒有顯著提升,說明政策“南向”目標基本失敗。但兩岸政治關係的急轉直下也波及到了經濟往來,根據台灣方面統計,2019年台灣對外經貿格局出現顯著變化,台灣對大陸進出口衰退明顯,而對美顯著增長,受中美貿易戰影響較大。總而言之,台灣當局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方向一致疏遠大陸、倚靠美國,偏離兩岸和平發展的正軌。

  二、中美貿易戰與兩岸關係的內在聯繫

  1、美國:貿易戰與破壞兩岸關係相輔相成

  中美貿易戰和激化兩岸矛盾分別以經濟性質和政治性質為表現,在兩個事件中,美國之所以都能先發制人,在於其作為世界“一超”的絕對優勢。2019年,中國大陸的經濟總量約為美國的三分之二,人均GDP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雖然兩國的產業鏈在世界各國中最為完整,但美國優勢產業集中在上游,而中國則集中於中下游,雙方的經濟實力仍有較為顯著的差距。這一差距從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的內容中得以反映,中國的讓步顯然多於美國。即使面臨新冠肺炎、美股三次熔斷、失業潮來臨等挑戰,美國仍在中美貿易爭端中間不願鬆口,雖然3月美國批准對部分醫療用品免除關稅,但衹是應對疫情的一時之策,對華貿易制裁的總體方向不會改變。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戰的直接目的是扭轉中美貿易逆差、減少美國對華經濟依賴和阻礙中國經濟發展,一旦中國經濟實力減弱,國家綜合實力必然受到影響;而中國日益增強的國家實力正是和平統一台灣的關鍵因素,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兩岸融合發展理念中經濟融合發展是核心內涵,大陸在兩岸關係中的經濟優勢減弱將會帶來推動兩岸經濟融合能力的減弱,從而削弱大陸在台灣問題上的主導權。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台灣問題本身就是在美國的參與下形成的,兩岸分裂從國家實力和民族情感上都是對中國的挫敗,“台灣牌”與“經濟牌”一起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兩大手段。幾乎與貿易戰同期開始,2018年以來,美國分別通過了《台灣旅行法》鼓勵美台高層交往、《亞洲再保證倡議法》鞏固美台軍售關係、《國際保護及強化台灣邦交國倡議法》(簡稱“台北法案”)全面強化美台關係,插手中國內政以牽制中國的霸權意志昭然若揭。

  儘管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速度減緩,但仍處於亞洲四小龍之首,表現優於港澳,2019年台灣經濟總量排全國第九,如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顯然不利於美國打擊中國經濟力量和遏制中國的目標實現。中美貿易戰第一階段告一段落,對兩岸關係的消極影響已初步顯露。根據台灣方面統計,2019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投資均衰退明顯,而對美國兩項數據則呈現增長態勢,反映了台灣對外經貿格局的新變化。當然台灣地區的經濟“轉向”數量不足以引起美國興趣,美國真正在意的是美台關係升溫後跟進的軍事訂單,這才是緩解美國政府經濟壓力的切身利益。不同於經濟手段的雷厲風行,雖然美國干涉台灣問題的法案接踵而至,但實質行動尚未跟進,衹能實現安撫“台獨勢力”的口頭支持,不會真正改善民進黨當局面臨的困境。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