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兩岸新媒體 從四川自貢出發探尋民族精神
http://www.crntt.hk   2019-11-06 16:15:33
四川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中評社)
  中評社四川11月6日電/“掌上蜀show第二季•兩岸新媒體體驗採訪活動4日來到四川自貢市,這座城市因鹽設市,從境內名井“自流井”和“貢井”井名中各取第一個字,而成“自貢”。採訪團在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和燊海井,一睹千年鹽都風采,從井鹽文化探尋民族精神,深感“工匠智慧精神讓人佩服。”

  鹽業歷史博物館讀井鹽“史詩”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坐落於一棟古建築群內,深秋綿綿細雨順飛簷斗拱滴落天井池淵,點起層層漣漪,採訪團成員紛紛舉起攝影器材,記錄這古色古香。沿石階步入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銅色“鹽工鑿井”雕塑,一位身材魁梧的鹽工,手握鑿井鑽頭正用力鑿向臉盆大小的井口,四川2000年井鹽文明史詩從這裡來讀。

  中國鹽產區點陣圖,井鹽和海鹽的區別,鹽工如何提鹽,有哪些鑿井、修治、采鹵輸鹵技術……採訪團結合語音講解和圖文描述,逐一瞭解;通過卓筒井、天車井架等模型演示,以及多件古代鑿井、采鹵工具展示,領會“鹽井從大口淺井到小口深井發展”、“竹籃如何可以打水”、“翹扁擔有何省力妙法”等知識。

  進入博物館前,講解員給採訪團佈置了一項特別“任務”——在博物館內尋找代表自貢的建築物模型。一番聆聽、研究與探討後,採訪團成員成功找到了答案——天車井架,最多時曾經布自貢全市逾13000口。

  “收穫特別多,博物館裡盡是生活中的小科學。”台灣青年、海峽飛虹中文網特約新媒體人沈宏叡有感,“無論是古代鑿井、采鹵還是制鹽,都運用了很多物理課本上的力學知識,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他稱,“古時自貢鹽業商機多,一人從事制鹽業便可養活全家,而現在制鹽已被機械代工,也能看出時代的變化。”

  燊海井觀古法制鹽

  隨著社會發展,工業制鹽已代替大多數手工生產方式,但在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至今仍保留著千年的傳統手工制鹽。

  造訪燊海井探秘手工制鹽,第一眼便及高達18.4米的“天車”井架,豎於井口,提撈汲鹵。不遠處,便是古時汲鹵的動力來源——大車,帶動天車連結的一根竹筒深入井中,汲鹵而出,由鹽工挑至灶房制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