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團在四川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區燊海井合影。(中評社) |
鹽工汲起一汪鹵水,採訪團成員紛紛好奇蘸指而嘗,扁扁嘴:“有點鹹。”“水質深色。”“還有些天然氣味道。”原來,深井每天噴出黑鹵外,還能產天然氣,用於燒鹽。“雖然有點鹹,卻並不難吃,層次很豐富。”台灣資深旅遊部落客、旅遊作家妮可魯驚歎道,“采鹵水時還會產生天然氣,輸送到灶房供生活煮鹽使用,迴圈使用環保,物盡其用。”
循著輸鹵管道,採訪團尋進灶房,鹽工正守著8口圓鍋等待“開鍋”。古法制鹽將鹵水燒熱,加入黃豆豆漿邊煮邊去雜質。一鍋鹵水經七八個小時熬煮,水分揮發後結成鹽晶體,再過濾、定型,下渣鹽、鏟鹽,最後淋鹽、驗鹽、曬鹽。
下午5時準時“起鍋”,採訪團近距離守候著。“以前見過制醋、制酒,第一次見制鹽。”華夏經緯網記者徐亞旻說道,“沒想到傳統制鹽要經過這麼多道工序,古法制鹽技藝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中華民族堅韌和執著的民族精神,自貢鹽工的‘工匠精神’讓人敬佩。”
小常識:
自貢的鹽:“千年鹽都”得源於自貢悠久的井鹽生產歷史,早在2000年以前,這裡就以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鹵水,通過汲鹵、輸鹵到用鐵鍋進行煎鹽,從而製作成成品鹽。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清代鹽商建築西秦會館為館址,1959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現管理西秦會館、吉成井鹽作坊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博物館以收藏、研究和陳列中國井鹽歷史文物為基本功能,館藏文物1821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595件(套)。
燊海井:開鑿于清代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1001.42米)深鹽井,至今仍保留著用大鐵鍋土法熬制井鹽的千年傳統手工制鹽技藝。現有八口圓鍋煎鹽,每日產量仍保持在兩噸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