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進黨提出新決議文的挑戰與局限
http://www.crntt.hk   2019-08-31 00:16:41
 
  蔡英文既以《中華民國憲法》宣誓擔任總統,宣稱維護國家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表達依據“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且在政府層面亦一再宣稱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議。同時,訂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去除“兩國論”主軸、《公民投票法》修正案排除統獨、領土變更及兩岸政治協議公投。甚至在黨主席任內,要求黨內公職人員與激進獨派保持距離,勿參與“東奧公投台灣正名”、“獨立公投”運動。

  故“維持現狀”納入新決議文有其重大政治宣示意義,避免黨政兩岸政策主軸分歧、不再追求“法理獨立”,擘畫出清晰明確的中華民國國家認同方向,利於建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這符合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布獨立”的政治承諾,整合黨政層面兩岸政策採行中間路線,藉此對大陸當局表達政治善意,避免一再被質疑名為主張“維持現狀”,實為推動“法理獨立”。

  叁、形成新決議文面臨難以跨越四座大山

  一、克服黨內派系、激進獨派路線分歧

  目前民進黨內兩岸論述依政治光譜劃分,依序為“維持現狀”、“務實台獨”、“法理台獨”、“正常國家”路線。這些政治路線看似衝突,其實正符合選票極大化邏輯,吸引各種不同潛在支持者。同時,由於黨內激進派與黨外激進派在“法理台獨”、“正常國家”理念意識形態的結合,也曾阻礙民進黨兩岸政策實質轉型。“維持現狀”主張認為台灣已經獨立、是主權獨立國家,中華民國不是外來政權,台灣等於中華民國。但激進獨派卻以為台灣尚未獨立、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應以公投決定台灣獨立。

  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的中間路線,吸納中間選民。後形成蔡賴體制由於當時閣揆賴清德多次表達“務實台獨工作者”,引發外界質疑“務實台獨”與“維持現狀”主張衝撞。蔡英文亦為賴清德“務實台獨”主張緩頰,認為賴揆支持政府“維持現狀”主張。然而賴揆表述“務實台獨”立場有助於穩住台獨基本盤,事實上,蔡賴體制在政治市場可說是最優適的選票及政治職位組合。黨內新潮流系的“務實台獨”主張與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精神並無悖離,此決議文在領土與主權宣稱上限縮在台澎金馬,形成民進黨當局在政黨與政府層面政策上的分歧、衝突。外界擔心新決議文可能將對大陸強硬路線納入其中,激進派更是摩拳擦掌以待。

  蔡英文總統元旦講話及重磅回應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講話,否定“九二共識”、“一國兩制”,路線逐漸強硬化。由於獨派積極拉攏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取代蔡英文總統競選下一任總統、主張制定新憲法時刻到來。基於上述因素判斷蔡英文路線將更加傾向“親美抗中”、偏向更獨,而非中間溫和兩岸路線,致兩岸風險及敵意螺旋急遽上升。

  從民進黨對“台灣主權”論述演變來說,黨內主流思維皆已承認中華民國、呼籲大陸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台灣存在,宣稱中華民國(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已獨立。儘管否定“九二共識”、“一國兩制”,但卻也無“兩國論”入憲、獨立公投、變更國號等法理台獨做法;甚至在修憲議題上也排除41名立法委員連署廢除憲法增修條文“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提案。這些前提應是新決議文自我限制及重要組成,不太可能再出台“法理台獨”或“正常國家路線”的新決議文。既有《公投台獨黨綱》宣稱公投建國、《正常國家決議文》提出正名制憲,皆屬“法理台獨”,無需再提此類新決議文。

  無庸置疑,民進黨研議新決議文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開,黨內外激進派已躍躍欲試,無論是撤廢中華民國,還是主張獨立公投、正名制憲者,紛紛試圖闖關。黨內務實派多次欲將蔡英文總統的“維持現狀”主張納入黨綱或新決議文卻一再被擱置,其因在於內部獨派反彈力量非常大。尤其是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主張“務實台獨”,透過黨內初選結盟激進獨派挑戰蔡英文,從而導致蔡英文兩岸路線強硬抬頭。民進黨當局一旦踰越大陸當局對台政策“紅線”,勢將誘發兩岸瀕臨戰爭邊緣,對台灣安全產生明顯而立即危險。

  二、利於與國民黨或其他新興政治勢力競爭

  2018年台灣地方選舉結果“藍天覆蓋綠地”,國民黨取得十五縣市執政權及白色力量柯文哲連任台北市長。儘管這衹是涉及地方治理選舉,無關中央高層政治、統獨敏感及國家認同,但選舉過程中前總統馬英九提出對原三不“不統、不獨、不獨”中的“不統”修正為“不排除統一”、前高雄市長、總統府秘書長陳菊提出“九二無共識”、韓國瑜高度表態承認與熱愛“九二共識”,儘管選戰中發生金馬獎“傅榆事件”引發“獨立政治實體”與“中國台灣”、“中華民國台灣”爭議,但並未掀起高度熱論。但選後“九二共識”一詞卻成為台灣網絡搜尋中最熱門關鍵詞。

  泛藍候選人當選後聲稱以“九二共識”拼經濟,大陸當局表示歡迎對兩岸關係性質、城市交流性質具“正確認識”的縣市與大陸城市進行交流。大陸當局所謂“兩岸關係性質”是指“兩岸一國”、“兩岸一中”,“城市交流性質”是指“一國內部城市交流”。大陸當局對“九二共識”界定,就是體現“一中原則”精神,但現任以吳敦義為首的國民黨中央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大陸當局硬化“九二共識”為“一中原則”壓縮國民黨“一中各表”表述空間,甚至產生邊緣化效果。

  然大陸當局雖強硬表述“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但在兩岸城市交流上並沒有因泛藍縣市表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而受阻礙,在政策表述與具體實踐仍存有灰色地帶及空間。民進黨當局則宣稱兩岸事務係屬中央職權,重申城市交流為政府既定政策,並表示兩岸交流不應預設任何政治前提。並於選後積極與地方諸侯進行“戰略對話”,強化民進黨執政中央與泛藍執政地方在兩岸事務上的“協同關係”,頗有突破“地方包圍中央”之政治意涵。

  儘管蔡英文總統表達依據“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政府層面曾一再宣稱“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議”;同時宣稱採取“新四不承諾”: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對抗、不會屈服,更提出“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九二共同認知”等替代性共識,但大陸當局無法接受而視為“未完成答卷”,導致外交壓制及軍事武統威懾頻仍。同時在立法方面,訂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去除原有“兩國論”主軸、《公民投票法》修正案排除統獨、領土變更及兩岸政治協議公投,撤回41名立法委員連署修改憲法增修條文“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提案。

  甚至蔡英文在黨主席任內,擱置激進派提出“撤廢中華民國案”、要求黨內公職人員與激進獨派保持距離,勿參與“東奧公投台灣正名”、“獨立公投”運動。民進黨無論是在政府層面還是在政黨層面的兩岸定位及路線皆是趨於模糊,難以定論完全走向“法理獨立”。即使提出“四個必須”、“三道防護網”,也呼籲大陸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台灣存在事實;重磅回擊“習五條”,直批“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就是“一國兩制”,甚至民進黨當局以大陸當局對“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定義,抨擊與壓縮國民黨所謂“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其實並無表述空間。

  至於白色力量代表台北市長柯文哲,因表示“理解與尊重”大陸當局“九二共識”的堅持,呼應習近平“兩岸一家親”說法,滬台雙城論壇得以維持九年而不墜。從大陸當局統戰“連左、拉中、打右”策略角度來說,柯文哲屬於政治素人及非政團政治組織,對其“九二共識”認同標準較低,屬於“拉中”對象。柯市長曾經提出“一五新觀點”(相互認識、相互瞭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諒解),認為世界上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肯定“中國模式”進行經濟改革成就。

  值得關注的是,柯文哲在2018年滬台城市論壇期間晚宴及正式致詞雖重申“兩岸一家親”,但在非正式場合則對“九二共識”及“兩岸一家親”表達應重新找出雙方可以接受的替代性語詞,批評上述兩個語詞已經被標籤化。2019年雙城論壇前柯文哲更表示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國際關係,指出兩岸具有特殊專屬的定位關係。其兩岸政策路線是否轉向或深化,實與其未來競選總統有關。

  大陸當局藉由“聯合”國民黨形成“九二共識”政治聯盟,再“拉攏”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聯盟,從而孤立、分化民進黨當局。衡諸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綠白合作破局,足見“九二共識”已產生泛綠與白色政治聯盟合作關係。最後形成柯文哲“兩岸一家親”路線,與國民黨丁守中“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路線對決;邊緣化民進黨籍候選人姚文智採取激進兩岸論述,包括否定“九二共識”、支持“制憲正名”、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等等。在政治光譜分布上,這反而讓柯文哲論述傾向中間路線,將國、民兩黨候選人主張排擠至兩端。換言之,未來民進黨新決議文應會與柯文哲路線有所區隔,但卻又不能過度偏離中間路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