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東京:研究當前我國收入分配的三個角度
http://www.crntt.hk   2019-06-30 08:34:38
  中評社北京6月30日電/改革開放40多年來,收入分配一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目前學界討論的焦點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我國在公有制基礎上發展市場經濟為何會出現收入分配差距?二是怎樣衡量當前的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如何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回答以上三個問題,關鍵是要選准正確的研究角度,如果研究角度不對,得出的結論必然似是而非。

  研究當前我國收入差距的形成: 應從交換角度分析

  中國成功地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其中一個重要標誌,是分配體制從單一按勞分配轉向“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經濟學研究表明,市場經濟的分配與交換是同一個過程,因此我們討論市場經濟下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不能僅就分配談分配,而應從交換角度研究和分析。

  關於收入來源與收入分配,薩伊於19世紀初曾提出所謂的“三位一體公式”:資本—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我們知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評過薩伊,說他混淆了收入來源與收入分配的區別,並指出資本得到利潤、土地得到地租,並不是資本創造了利潤或土地創造了地租,資本與土地不過是創造收入的條件。

  馬克思的分析是對的,收入只能來源於勞動者的勞動,可這是否意味著其他要素就不能參與收入分配呢?當然不是。事實上,只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允許全要素參與分配。讀者想想,黨的十六大報告為何提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我認為,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們不確立這個原則,就無法調動全社會資源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往深處想,市場經濟下實行按要素分配,其實是與市場經濟的前提有關。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而商品交換需要有兩個前提:一是商品要有不同的占有主體;二是保護產權。馬克思在分析商品交換時曾經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護人,商品所有者。”同理,生產要素也是商品,若沒有占有主體,也不能自己進入市場去交換。

  商品交換為何要保護產權?或者反過來問:如果一個國家不保護產權意味著什麼?這無疑是默認弱肉強食規則,意味著搶劫盜竊、欺行霸市等行為皆不違法。倘如此,不僅不可能產生商品交換,反而會導致強盜橫行。14、15世紀英國的圈地運動,就是這方面的例證。

  商品交換要保護產權,而產權被保護,那麼收入就只能按要素分配。為何作此推斷?讓我用下面的例子解釋:假定有三個人分別是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的所有者,經過共同協商,他們將各自生產要素組合起來辦企業,結果一年收入了100萬元。請問這100萬元怎麼分配?假如國家保護產權,三個要素的所有者都應參與分配,否則剝奪任何一方的分配權,都會造成對產權的侵犯。

  時至今日,人們對按要素分配已有共識,當前人們的困惑是,按要素分配為何會出現收入差距?對此馬克思早就為我們提供過分析視角。馬克思明確講,利潤是資本的價格,地租是土地的價格,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從這個角度看,按要素分配其實就是給要素定價。價格要由供求決定,供不應求的要素價格會高,供過於求的要素價格會低,由於要素的稀缺度不同,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也必然不同。

  懂得了上面的原理,我們就不難解釋我國為何會存在收入差距。在中國現階段,勞動、資本、技術、管理諸要素中,勞動力相對豐富,資本和技術相對稀缺,由此便決定了資本、技術等要素的收益率會高於勞動要素的收益率。可見,我國當前收入分配出現差距與社會制度無關,而是要素的稀缺度不同所形成的結果。

  衡量當前我國收入差距:應從消費角度比較

  學界通常用基尼系數衡量收入差距,基尼系數作為衡量收入差距的工具並沒有錯,關鍵是我們對收入怎樣理解。在經濟學裡,收入分資產性收入和勞動收入兩種:資產性收入是指投資利潤,而勞動收入則主要指工資。目前人們希望縮小收入差距,那麼我們就得弄清楚這個差距的含義是什麼?究竟是指資產性收入與勞動收入的差距,還是僅指工資性收入之間的差距?

  舉例說吧。某民營企業一年利潤為2000萬元,而某員工一年工資為10萬元。若從資產性收入看,企業主收入是2000萬元,兩相比較,企業主收入是員工收入的200倍,差距可謂大也。可值得注意的是,若從收入使用的角度看,利潤卻不同於工資:利潤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產,而工資則主要用於個人消費。若用利潤與工資之比來反映收入分配差距,是否也不太合理?

  嚴格地講,資產性收入並非企業主個人收入。費雪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論》曾給收入下過定義,說“收入是一連串事件”。意思是,貨幣只有當人們用於購買食物、衣服、汽車等進行享用時才成為收入,沒有享用的貨幣,是資產或財產。如某企業主一年進賬1000萬元,其中20萬元用於個人消費,980萬元用於投資。按照費雪的定義,20萬元是他的收入,980萬元則是他的資產。

  不難看出,費雪是將收入定義為個人消費費用。現在的問題是,比較收入差距我們應選擇哪種口徑的收入?在我看來,選擇何種口徑的收入要取決於比較收入差距的目的。當年馬克思選擇用資本家利潤(剩餘價值)與工人工資作對比,目的是為了揭示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喚醒工人推翻資產階級。而我們今天研究收入差距的目的顯然不同,是為了給政府調節收入分配提供依據。

  正因為目的不同,研究當前我國的收入差距就不能用利潤與工資作比較。前面說過,利潤會轉化為投資,投資形成的資產雖為企業主所有,但主要不是用於企業主個人消費。恰恰相反,企業資產越多,創造利稅越多,對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主資產也是社會資產,所以不能簡單地將利潤算作企業主收入。

  請讀者思考一個問題,將利潤算作企業主收入,除了誇大收入差距還有何實際意義?應該說,中國經濟發展能創造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在我國目前經濟體系中,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