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 中 小】
【打 印】
|
【 第1頁 第2頁 】
|
信息化對就業的影響與應對
|
http://www.crntt.hk
2019-06-16 14:21:32
|
|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隨著信息化深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領域廣泛應用,在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同時也對就業產生較大影響。一些傳統就業崗位不斷被替代,一些新的就業崗位不斷被創造出來,從而產生了三大就業效應。
就業替代效應。信息化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單位產品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而形成對勞動者的替代。調研發現,隨著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很多地方製造業總產值不斷提高,但就業人數趨於下降。信息化不僅會打破既有商業模式,還會打破依賴於這些商業模式的就業模式。比如,大量小賣部、書店甚至一些大型商場被平台經濟所取代,減少了傳統就業崗位數量。
就業創造效應。信息化帶動通信設備製造業、計算機軟硬件、辦公設備自動化等行業就業崗位大幅增加。比如,1987年成立的華為公司,目前全球員工總數已達18.8萬人。還有一大批依托信息技術的互聯網平台發展起來,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形態和就業崗位。比如,眾多勞動者通過微信、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互聯網平台實現了多種形態的靈活就業。
就業變革效應。信息化帶來就業方式變革。過去10年,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一項重大變革就是互聯網平台就業人員大幅增加。互聯網平台將“工作”細分為具體的“任務”,通過“眾包”方式提供給眾多勞動者。基於信息技術和“眾包”方式的互聯網平台大大降低了生產服務和市場交易成本,服務半徑擴展到地區、全國乃至全球。大量勞動者甚至是跨越不同時區勞動者的參與,使企業可以迅速完成工作任務,從而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互聯網平台就業崗位具有勞動關係鬆散、進出自由、工作時間靈活、自主性強等新特征。
綜合來看,信息化發展既會帶來創造新就業形態、增加新就業崗位的機遇,也會帶來就業矛盾增多的挑戰。
從機遇看,信息化創造的互聯網就業形態用工量巨大,已經成為穩就業的重要載體。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2019年2月發布的《中國網約車新就業形態發展報告》表明,目前滴滴平台的司機總量已超過1100萬人,其中6.7%是國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是退役軍人,21%是家裡唯一的就業人員。在有的去產能任務重的省份,有超過百萬的下崗失業職工通過網約車實現了就業。2018年,互聯網平台雇用了598萬正規就業者,帶動提供共享服務的勞動者人數達到7500萬人,為眾多勞動者提供了沒有時間、地點限制並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
從挑戰看,在互聯網平台成為連接工作崗位和勞動者重要渠道的情況下,許多勞動者並沒有受雇於某一固定組織,也沒有單位依托,收入不夠穩定。這還導致勞動關係認定困難,勞動爭議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