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3日電/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風險困難明顯增多,經濟下行壓力仍存。如果糧食減產、價格上漲,將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穩定大局。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要穩定農業生產,努力保供給、穩價格,發揮好壓艙石作用,守好“三農”這個戰略後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站穩了一個新台階,但是糧食生產出現滑坡的風險仍存在,今年尤其要防止出現自然災害、價格下跌、政策縮水“三碰頭”。確保近14億人吃飯不出問題,要把穩住糧食生產作為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著力穩面積、穩政策、穩產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2018年水平上。
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當前形勢並不樂觀,春耕備耕還面臨不少困難。從生產基礎看,冬小麥種植面積已連續兩年下降,今年又減少了400萬畝。從市場走勢看,多數大宗農產品價格下跌,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卻在上漲,種糧比較效益走低。從氣象條件看,今年氣象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發生幾率增大,局部地區可能出現“倒春寒”、冬春連旱……
正視困難的同時,也要看到今年糧食和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首先,中央高度重視,政策環境更加有利。國家繼續實施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強化農業信貸、保險等支持,讓種糧農民吃上了“定心丸”。同時,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我國建成高標準農田6.4億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7%,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糧食生產的設施裝備和技術支撐更加有力。
今年各地春耕備耕部署早、措施實,在農資供應、機具檢修、農民培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地堅持質量興農,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農業結構更加優化。品種結構上,3大主糧面積基本穩定,大豆、油料、蔬菜等作物面積增加;區域結構上,“鐮刀彎”地區繼續鞏固玉米結構調整成果,生態脆弱地區積極調減高耗水作物;品質結構上,專用小麥、優質稻穀、高蛋白大豆等面積增加。
今年的春耕生產要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細做深。要貫徹“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要積極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加強農業防災減災,保障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要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全年糧食生產實現“開門紅”。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農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