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山相依,以岩石為伴,他們常年經受著孤獨寂寞的洗禮——
凱旋時即出征始,無悔青春家國情
黎明之時,大山還在沉睡,記者被一陣汽車發動機轟鳴聲驚醒。
某工程旅二營臨時營區前,排起一個長長的車隊。教導員劉德祿說,營裡負責的任務基本完工,部隊接到命令,要一早出發開赴另一個工地。
奮戰上千個日夜,官兵對眼前這片山有了感情。他們列隊向巍峨的群山敬禮,向無言的陣地告別,又一次踏上沒有掌聲的征途。
早餐時,電視畫面傳來喜訊,在遙遠的西北大漠,火箭軍某導彈旅成功發射兩枚新型導彈,迎來新年訓練開門紅。一旁的高級工程師姚富善說,導彈工程兵天天圍著導彈陣地轉,卻很少有人見過導彈的真實模樣,更不用說親眼見證導彈發射。
然而,當一枚枚導彈驚雷蹈海、刺破長空時,很少有人知道,一座座托起導彈騰飛的“地下長城”,就由他們親手構築。
無悔青春家國情。座談時,官兵們說,環境艱苦、交通不便,他們可以克服;家屬隨軍不能隨隊、隨隊難以團聚,他們可以忍受。最難以忍受的,就是那份遠離親情、孤獨寂寞的煎熬。
“知道為什麼坑道作業點上方都掛著一盞盞很明亮的燈嗎?”上士曾祥順告訴記者一個“秘密”,那是官兵施工生活中的“太陽”。他說,導彈工程兵常年見不到陽光,短則十多天,長則數月,每次從坑道出來,大家最大的願望是見一次藍天、曬一次太陽。
在信息流轉高度發達的今日,孤寂仿佛就是大山對導彈工程兵特有的“饋贈”,記者在採訪中感同身受——他們往往有口難言。
因為不能說。不能說,是遵守保密鐵律。
在微信、抖音成為時下社交主流工具時,他們只能在休班時間,通過固定外線電話把平安送到遠方。他們在哪裡、幹什麼,家人一概不能知。因為“不能”,官兵把思念寄托在山外周而複始的日落晨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