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四伏中,連長、營長站出來了,黨員突擊隊衝了上去……官兵冒著不時塌落的頑石,展開了一場生死肉搏戰。300餘噸鋼材木頭撐起了大山的內臟,500多根錨杆嵌入岩層深處。突破塌方段,降伏“攔路虎”,官兵緊緊相擁,喜極而泣。
坐落在被稱之“死亡之海”某沙漠腹地的某靶場工地,方圓數百里沒有水源,地上不長草,天上無飛鳥,氧氣吸不飽,晝夜溫差數十攝氏度。參戰官兵迎難而上,從大校到列兵,吃著摻著沙子的飯,喝著攪入塵土的水,臉上被風沙吹得裂了口子,臉被烈日烤得脫了一層又一層皮。官兵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和作風,確保工程如期交付。
在這裡,每一座大山都記錄著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條坑道都是淨化靈魂的熱土。採訪中,官兵一件件苦幹不苦熬、一樁樁特別能戰鬥的故事,於無聲處起驚雷,讓記者肅然起敬。
孫金波是工程部隊遠近聞名的氬弧焊能手。當兵30多年,孫金波轉戰近百個戰場,用掉3000多公斤焊條,焊出50多萬個焊點,焊縫連起來有近5萬米長,相當於6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贏得“國防施工技術標兵”榮譽稱號。
測繪技師龔曉斌,那年被確診為直腸癌。他一邊與病魔抗爭,一邊將質疑的目光投向費時費力的傳統施工技術“弧線測繪法”。病房桌上的信箋,留下了他密密麻麻的計算筆跡。
“那會兒身體不大行,但大腦是健康的。”龔曉斌說。手術後僅1個月,他執意回到工區,總結發明出便捷的“圓坐標測量法”,將工時由原來的2小時縮短至40分鐘,軍事經濟效益不言而喻,被團黨委以紅頭文件形式命名為“龔曉斌圓坐標法”。熟練掌握23門專業技術、取得20多項革新成果的龔曉斌,被授予“導彈工程兵模範士官”榮譽稱號。
採訪中,有兩個細節龔曉斌不願提及:妻子難產、父親病逝時,他因工地處於攻堅期任務繁重,只能強忍悲痛堅守在大山深處的崗位上;有地方老板聽說他技術好,重金邀他退伍加盟,他不為所動、婉言謝絕。他說,忠孝難兩全,這是一名導彈工程兵的應有之義、應盡之責。
“亦餘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精神有了歸屬,生命才有意義。導彈工程兵排除萬難、超越生命限度的“超能量”,源自堅如磐石的精神與信念,一位在此體驗生活的作家走後,在其所寫的書中如此解讀。
然而,在這支“神秘勁旅”中,真正能走到聚光燈下令萬眾矚目者寥若晨星,更多的官兵是以普通平凡的姿態、默默無聞的狀態,用超凡的戰鬥精神與險惡環境抗爭,推動傳統工兵向科技工兵、創新工兵、打仗工兵轉型。
“導彈工程兵有‘工匠精神’,也不缺創新精神。”某工程旅副旅長馬昌湘介紹,近3年來,僅在這個工區,官兵爭當“創客”,攻克數十個施工難題,創造上百項革新成果。二級軍士長崔道虎帶隊研製出多功能全自動除銹機、激光定位儀,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技師邱城彬主導完成台車位移傳感器、小型多功能切割機等多個創新項目,為部隊節約經費上百萬元……
“機遇抓住了,是良機;抓不住,是危機。”一級軍士長、機械連修理工梁應創告訴記者,習主席強調要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這為工程部隊的發展指明了前行方向,更給足了官兵敢為人先的勇氣、義無反顧的底氣,大家唯有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