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加快推動市場出清,釋放大量沉澱資源。
經濟日報發表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徐華亮文章表示,釋放沉澱資源意味著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從而更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沉澱資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發展綠色技術、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目標是推動經濟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找准改革關鍵領域,釋放沉澱資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和研究的問題。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經濟動力變革
所謂市場導向性作用,就是指通過競爭機制、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等市場機制對要素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但長期以來,由於忽略市場在綠色技術創新領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導致“資源配置重複、科研力量分散、創新主體功能定位不清晰”等一系列問題出現,從而影響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為我們構建要素完備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這一過程中,一是要加強市場主體培育,激發市場對綠色技術的需求。要大力開展全民綠色教育,引導消費者主動選擇和消費綠色產品;增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企業加大綠色技術創新投入、專利申請和成果轉化應用;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組建國家實驗室;充分發揮科技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攻克一批新興綠色產業的基礎技術、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二是要發揮資本市場助推作用,提升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積極利用創業基金等新型融資手段,拓寬融資渠道,以保障綠色技術創新資金投入的持續性。三是積極完善綠色財稅政策,著力解決綠色技術創新“市場失靈”問題。建立適應市場機制運行的稅收優惠、綠色補貼、綠色轉移支付、排污收費等系列政策,為綠色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發揮規模效應推進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推動經濟效率變革
規模效應是用來衡量生產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培育和發展先進製造業集群有利於將規模效應發揮到最優狀態。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了新變化,德國和美國分別實施了“工業4.0”“再工業化”戰略,推動高新技術與製造業相融合,企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較量中占據制高點。隨著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傳統製造業賴以生存的低成本競爭優勢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面臨新挑戰,我們必須聚焦重點、突出關鍵,發揮規模效應,推動“中國製造”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說,從“點”上,要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到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著力培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製造業名企;從“線”上,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從“面”上,要提升信息網絡、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水平,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手段融合相鄰產業集群,全面提高製造業集群的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以要素禀賦結構升級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經濟質量變革
產業結構優化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任務。現代經濟學研究認為,產業結構優化最根本的任務是要促進要素禀賦結構升級。因此,自然資源、人力資本、技術、基礎設施等要素禀賦結構水平直接影響著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在優化資源配置的過程中,要充分注重產業結構與要素禀賦的協調耦合。
首先,要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覆蓋全面、科學規範、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其次,要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改進人才培養支持機制,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健全人才順暢流動機制,強化人才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再次,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成果導向,改革科研績效評價機制,完善科研平台開放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產權激勵,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完善創新投入機制和科技金融政策。此外,還要提升工業、建築、交通、商貿、農村、公共機構和重點用能單位能效水平,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強城市廢棄物處理和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