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1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並指出“中國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後潛力更大”。在“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形勢下,國內市場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只要國內市場不斷做大做強,中國經濟就能行穩致遠。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潘璠文章表示,發展國內市場的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增加符合市場需求的有效供給;另一方面,是穩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升民眾的實際消費能力。兩方面共同作用,才能推動市場繁榮和消費升級。要看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即GDP,是要在居民、企業和政府三者之間分配的,三者間的份額此消彼長。財政部負責人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既強調要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又明確政府要過緊日子。這意味著未來GDP分配會進一步壓縮政府方面的比重,相應提高企業和居民收入比重,這無疑有利於國內市場發展和居民消費升級。
價格因素同樣重要。只有使民眾收入水平在扣除消費價格和房價因素後,依然能夠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增長,才能不斷促進居民消費升級,進而拉動國內市場和整體經濟持續增長。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在樓市調控背景下,一些城市的房價水平仍保持較高增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增速。
文章稱,中國房地產市場建立和發展已有20多年,在極大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拉動相關領域及整體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房屋價格偏離價值的程度也在不斷加大。中國統計年鑒顯示,從1998年到2017年,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每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造價增長1.5倍,但每平方米商品房售價則增長2.8倍,其中住宅增長3.1倍。一線城市房價上漲的幅度則更高,價格背離價值的程度和房價收入比擴大的程度也更大。有些城市商品房銷售及價格漲幅,大大超過居民收入增幅,不僅大大降低了民眾的實際購房能力,也對居民消費產生了明顯的“擠出效應”。
所以說,樓市調控的目標,既是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和由此導致的房價快速上漲,更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民眾在住房和其他領域的消費需求。所以,各地在“因城施策、分類指導”樓市調控的時候,應該認真評估現行的各項調控措施,審慎出台各項調整政策。凡是體現“房住不炒”定位、有利於遏制高房價、促進居民消費的措施,就應該保留和堅持;反之,則可以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作出相應調整。
文章指出,著眼長遠,各地還是應盡快擺脫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在堅持和鞏固調控成效的同時,積極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發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繁榮國內市場並推動消費升級。同時,繼續推進精准扶貧,努力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並適度提升居民收入在GDP分配中的比重,以促進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