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4日電/2018年下半年以來,短期與長期、外部與內部、周期性與結構性問題和矛盾的相互交織,考驗著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經濟政策框架。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使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否會因此而改變?以擴大內需為導向的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或加碼,是否意味著宏觀經濟政策主線要改變?我們對於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布局的微調,是否意味著經濟工作的著力點要改變?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深化對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並部署2019年經濟工作的基礎上,對上述問題給出了清晰而明確的回答。
一、中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
求是網發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文章表示,以往對於經濟形勢的分析,我們的視角主要是兩個:周期性因素和總量性因素。按照周期性因素視角,經濟下行的矛盾和經濟過熱的問題均屬於周期性而非趨勢性的,或均被認定為短期性而非長期性的。按照總量性因素視角,無論是總需求小於總供給,還是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主要矛盾在供求總量,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側。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及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經發生變化:一是經濟形勢越來越呈現為周期性變化與趨勢性變化相叠加、短期性變化與長期性變化相交織;二是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三是供求總量不再是主要矛盾,需求側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這表明,對於經濟形勢的傳統分析方法已同中國經濟運行的實際情形相脫節,越來越凸顯局限性,其視角的相應拓展勢在必行:不僅要關注短期性經濟波動,而且要引入長期性結構因素;不僅要關注供求總量平衡,而且要追求供給結構的優化。
以這樣的視角審視當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可以發現,這些新問題和新挑戰是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進程中出現的,是經濟結構調整陣痛的表現,是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國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以及外部需求可能遭遇的衝擊,不會改變中國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我們不應改變對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判斷。
正是基於“必須從長期大勢認識當前形勢,認清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前景”這樣一種規律性認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中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這一重要判斷。這啟示我們,抓住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針對性地解決和應對供給體系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經濟難以實現良性循環的問題和挑戰,是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的根本之道。
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文章分析,以往以需求側為主的宏觀政策的基本特征是:立足於需求側並緊盯需求總量,隨著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針對社會總需求實施立足於短期穩定的“對衝性”逆向調節。每當經濟下行、社會總需求不足時,便實施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操作;每當經濟過熱、總需求過旺時,便實施緊縮社會總需求的操作。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中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格局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一是政策的立足點在供給側而非需求側,著力對象已經從需求轉變為供給;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聚焦點是解決結構性而非總量性問題,其操作方法雖不排除需求總量收放,但主攻方向已轉向結構性調整;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目標在於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優化供給結構,短期的“對衝性”逆向操作雖仍不可或缺,但已不再是其主要選項。
這表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是對需求管理的顛覆性變革。以往那一套運用多年的以收放需求總量為特征的方式方法,已不再是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根本之策。取而代之的,是以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核心目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及其所帶來的變化,當然有針對外需波動啟用擴大內需操作的必要,也有針對短期衝擊強化逆周期調節的必要。但政策終歸有主次之分,相對於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而言,擴大內需並非平行目標,逆周期調節操作也要精准恰當,把握好力度和節奏。
可見,在經濟穩中有變的條件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線,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非需求管理。強化逆周期調節、穩定總需求的核心目的,是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條件而非重回需求管理老路。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宣示了“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的決心和信念,而且圍繞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八字方針。這啟示我們,只有繼續循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道路走下去,在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的基礎上,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並將其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管總的要求,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