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振興中華優秀文化,展現中國新形象
——第四屆中華文化論壇觀點綜述
http://www.crntt.hk   2019-02-24 00:09:09
  中評社╱題:振興中華優秀文化,展現中國新形象——第四屆中華文化論壇觀點綜述 作者: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

  2018年12月11日至12日,以“振興中華優秀文化,展現中國新形象”為主題的第四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主辦、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合辦,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文旅部·北京大學兩岸文化研究基地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協辦。全國人大常委、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黃志賢,原文化部部長蔡武,國務院台辦原副主任王在希,空軍原副司令員景文春中將,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以及國務院台辦交流局、海協會秘書處主要負責人等領導與嘉賓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主持。開幕式上,黃志賢會長和邱水平書記先後致辭,對論壇的舉行表示祝賀,並期待論壇作為兩岸文化、學術交流的國家級平台發揮更大作用。大陸及港澳台思想界、文化藝術界、宗教界、教育界、新聞界近30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論壇收到論文120餘篇。

  本屆論壇的舉辦得到了中共中央台辦、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的大力支持和協助。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圍繞“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與精髓”、“中華優秀文化與新時代中國形象的建構”、“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等議題各抒己見,宏論迭出,精彩紛呈。現將與會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按議題綜述如下,以饗讀者。

  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與精髓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重點闡述了“中國文化的精神”。他提出,瞭解中華文化首先要瞭解文明的含義。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生產能力越來越先進,但是人的行為越來越退步,很多叢林法則也應用到人類社會中,比如“弱肉強食”的法則。但人類社會不應該弱肉強食,而應該弱肉強助。樓宇烈先生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化”的概念很清楚,一個含義是“文”化“人”,也就是通過“文”來教化人;另一個含義就是通過引導的方法來教化人,而不是用武力。“文”在中國幾千年發展進程中形成的根本形態就是禮教。如果每個人都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社會就會有秩序,就會和諧,這一點在中國文化中的體現就是“禮儀的文化”,因此我們說“以禮治國,國家才會興旺”。

  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黃志賢認為,從泰山到阿里山,從長江到濁水溪,中華文化的力量超越空間阻隔,煥發迷人魅力。海峽兩岸分隔近70年,但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與文化血脈從未中斷。儘管兩岸關係時有波瀾起伏,但五千年中華文化擁有強大生命力,幾經波折磨難仍綿延不絕,是我們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歸。“台獨”勢力試圖搞“文化台獨”,但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是任何政治勢力都打不垮、割不斷的。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舉辦中華文化論壇,是海峽兩岸有識之士的重要共識;振興中華文化,把中華優秀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也是兩岸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新聞發言人、《中國穆斯林》雜誌副主編敏俊卿及中國伊協顧問洪長有提出,中國穆斯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中華大地是其賴以生存的家園,是其國家認同的精神依歸。自唐宋時期,伊斯蘭教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通過商貿等和平的方式傳入我國後,就走上了一條認同、吸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土化之路。中國穆斯林作為我國伊斯蘭文化的載體,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自身適應中國社會的客觀需要,而且是為中國社會主動擔責的行為自覺。中國穆斯林在中國文化領域取得的成就不僅反映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習得、掌握達到了很高水平,而且已經內化為他們深沉的情感認同。中國穆斯林對儒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不僅為伊斯蘭教中國化之路打開了重要通道,而且為其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積纍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來自東方生命研究院的潘麟認為,人類文明和文化在傳承中可分為“學統”和“道統”兩大類。學統屬於知識的傳承,道統是一種生命的傳承。今天我們談復興東方文化,首要大事就是再續道統。東方文化是否得以傳承,以道統是否再續為唯一標準,而絕非是多印幾本四書五經。有人以為,把經典讀熟了就復興東方文化了,大錯特錯!現代人把四書五經衹是作為像西方物理學的書一樣讀,孰不知,經典不是用來閱讀的,而是用來在我們的身心中被實現的。也就是說,我們要用身心再現他們的生命。這就是生命傳承,就是讓東方文化得以延續,得以生生不息的道統。

  台灣學者孫若怡提到,以民為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這是一種雖非民主卻重民心的治理理念。上個世紀中葉,西方史學大家湯恩比就以深邃的洞識指出,中國以人為本的世界主義傳統,將是引領人類走向大同世界的契機。我們相信:一個樂於分享、追求雙贏的中國式治理,必將彙聚起各國共克大自然惡化的時艱、共享共同發展繁榮的機遇,最終共同增進全人類的福祉。《禮記:禮運·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習近平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一種以平等為基礎、開放為導向、合作為動力、共享為目標的設想,同時也深刻展現出傳統中國世界主義的胸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更凸顯了中國已將全球發展的問題,在傳統文化“公”天下的基礎上,融塑近代西方政治文化中個別國家主權之“私”的事實,而實事求是地置於全球宏觀的視野下,籌謀擘劃一個嶄新的世界視野與秩序。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湯紹成認為,歐美國家目前所陷的文明與文化的衝突,確實難以解脫,歐美國家的民主制度與價值也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此時刻,發揚中華文化尤顯重要。基於中華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若敢於創新並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與西方文明衝突的反差,進而提出一些化解之道的有利參考。這也與習近平主席所提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若合符節。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徐長安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舉世罕見的頑強生命力,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受傳統文化影響最大的一個國家。經過數千年的連續發展而日益鞏固、強化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化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它深深融化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默默地影響著人們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有力地干預著社會生活。與此同時,要辯證看待西方文化。西方創立並發展了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法治精神、理性精神、創新精神……我們都應該好好學習,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他特別強調,在所有的學習過程中,都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

  原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許世銓在題為“中華自信的歷史底蘊”的論文中提出,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並非始自今日,也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傳承。和世界上許多民族國家不同,中國國家的孕育、產生主要不是靠“先天”的血緣關係,而是靠“後天”創造的文明不斷演進、傳播而形成的。可以說,中華民族是靠文化立國的。中華民族不是種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這正是今天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56個民族大家庭的肇因。中華文化的擴展和傳播主要靠的是它自身的吸附力而不是強加於人。這和歷史上一些西方殖民主義國家,通過武力征服和佔領“輸出”文明,有本質的不同。事實說明,今天大陸強調文化自信,是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的,絕非夜郎自大。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艱苦卓絕的犧牲、奮鬥,中國終於走在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上,中華文化再次綻放出往昔的光輝。

  全國台灣研究會嚴峻在提交的論文中提出,宋代文化繁榮的原因是相對寬鬆的政治文化環境。寬鬆的政治環境,使宋代士大夫敢言,也培養了其“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恢宏氣概,進而增強了其與君主“共治天下”的信心。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晉升機制,相對優渥的文人待遇,不僅有助於階層流動,也使社會文風盛行。宋代科舉“取士不問家世”,“雖山野貧賤之家,子弟苟有文學,必賜科名”。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制度,較多的科舉取士機會,使貧困人家有了更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嚴峻提出,今天我們重讀宋代,印象深刻的是宋代開放包容的氣度。這種氣度使宋人表面悠遊,但內心的主人翁意識則較強,這在中國歷代王朝中是獨樹一幟的,這或許可說是一種东方民主思想的萌芽。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楊毅周提出,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中華優秀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靈家園和精神紐帶。儘管隔閡60多年,海峽兩岸走過了不同道路,在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下,兩岸文化也不可避免打上了不同的歷史和時代烙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但兩岸中華文化的底色始終沒有改變,中華文化始終是兩岸文化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原素。當前,兩岸文化融合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並存。中華文化論壇是兩岸覆蓋面最廣、層次最高、內容豐富,同時具有相當權威性的文化論壇,通過這樣的論壇,在文化領域建立起兩岸各領域文化的機制化對接平台。一方面可以全方位、機制化地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合作、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兩岸文化界人士通過這個平台共同努力,共同攜手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