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10月29日上午,默克爾在其政黨基民盟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她將不會在今年12月初舉行的黨內換屆選舉上尋求連任黨主席,但仍會暫時保留德國總理一職。
回到16年底,當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時,默克爾治下的德國即被視作歐洲、乃至西方“自由世界”的穩定之錨,默克爾本人也被視作“自由西方最後一位守護者”。然而,誰能想到穩定的德國在17年大選之後,即迎來超過一年的不穩定的局面,一改人們對德國政治的既有印象,默克爾也從“守護者”變成多方攻擊的標靶。
從17年大選聯盟黨、社民黨創下支持率新低、德國選擇黨進入議會開始,德國政治先後經歷了“牙買加”方案組閣失敗、“大聯盟政府”艱難出台、基民盟姊妹黨基社盟主席澤霍夫就難民議題向默克爾發難、大聯盟內部因處理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局長馬森內鬥加劇等一系列在過往默克爾任期內罕見、甚至難以想象的事件。
在她的第四個任期內,默克爾對於德國政局的把控力明顯下滑,黨內到民間對默克爾的質疑聲也愈來愈大。而隨著上周末基民盟在德國西部黑森州地方選舉中再遭打擊,默克爾在此時宣布不再連任黨主席,正如《南德意志報》所總結的,“正當其時”。
默克爾的淡出雖是迫不得已,卻也是以退為進,保持自己的主動權。“退”可體面下台,避免重蹈其導師、德國前總理科爾的覆轍,避免被逼宮離任;“進”則可以憑依其資歷與新任黨主席磨合共事,直至2021年任滿離任;而最理想局面則是與其關係密切,人稱“小默克爾”的現基民盟秘書長安娜格萊特•克朗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能夠成功當選基民盟新任主席,二人配合協作,既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當前德國政治的穩定性,又可讓卡倫鮑爾提前在公眾中獲取聲望,從而幫助基民盟在2021年贏得大選,平穩過渡至“後默克爾時代”。
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默克爾的淡出似乎並不是一個“進步地”解決當前德國所面臨的問題的方式,在當前德國的政治背景下甚至會使得德國政治進入一個更為激進、混亂的“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