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人民幣數月以來走貶,有分析指北京藉此對沖美國對中國施加關稅的負面影響;但也有專家說,國際貿易已進入全球價值鏈時代,匯率彈性對出口影響大幅削弱,人民幣貶值難以對沖關稅措施。
英國金融時報(FT)日前報道,人民幣從今年3月的1美元兌6.3元,貶到最近的1美元兌6.8元水準,貶值幅度接近10%。
對於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原因,專家各有說法,一個代表性的解釋是中國政府或許利用人民幣貶值,來對沖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施加關稅的負面影響。
中央社援引報道,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布朗夏就表示,7%的人民幣貶值完全可以對沖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產品加徵的25%關稅。
不過,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教授邢予青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說,從利率、貨幣增長差異等基本面來看,人民幣貶值對中國經濟是利多,但是指望人民幣貶值來對沖特朗普對中國產品施加的關稅,則是一廂情願的幻覺。
邢予青表示,國際貿易已進入全球價值鏈時代,中國對美國大部分出口是依托全球價值鏈而實現。依全球價值鏈貿易的邏輯來分析,就會發現人民幣貶值無法對沖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施加的關稅。
他說,因為人民幣貶值影響的僅僅是中國出口產品中包含的國內附加值,無法影響出口產品中所包含從第三國進口的零組件產品成本。因此人民幣貶值對美國關稅的對沖效應,取決於對美出口產品中所包含的國內附加值比例。國內附加值比例高的產品,對沖效果就大,反之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