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特公司在杭州投建的工廠中,給汽車噴底漆的工作由裹著塑料的機器人來完成。(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
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為給中國造成更多痛苦,美國政府在貿易戰上變本加厲。他對支持者稱關稅“意味著工作和大財富”。如果這兩點是衡量“打贏貿易戰”的標准,那最後成為贏家的會是中國而非美國。中國之所以會贏,并不是因為一黨制能幫北京更好地克服貿易緊張態勢,而是因為在這場博弈游戲中,中國的手法更嫻熟。
美國《紐約時報》8月9日載文《中國將如何打贏貿易戰》,文章說,要“打贏”貿易戰,美國必須施加關稅達到重創中國經濟的程度——按照此類看法,中國經濟健康取決於對美出口,因而北京會屈服於美方要求。但這種戰略肯定適得其反。
首先,中國約60%的對美出口是非中資企業工廠生產的。它們中許多為美國制造商生產定制部件,比如計算機路由器、LED支架和船用馬達等。這意味著特朗普政府指向中國的關稅實際上影響許多在華設廠的美歐企業。
這些企業面對關稅,無法立刻把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而是會吸收關稅影響或以提價方式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所以,提高關稅帶來的錢多數來自美國消費者腰包,而非中國公司。
美國減少對中國產品的需求確實能傷害到中國。美國商品進口占到中國制造業贏利的約3%。關稅會造成一些損害,但肯定不是重創性的。
此外,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中,蘊含著在其他許多地方(包括美國)創造的價值。所以,若某中國公司因關稅損失1美元,實際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不到1美元。以中國對美出口比重最大的計算機和電子產品為例,中國在每1美元進口中的附加值約為50美分。結果是,關稅對中國制造業的負面影響,不太可能對中國的貿易行為產生多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