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論兩岸政治關係定位中的中華民國問題(下)
http://www.crntt.hk   2016-03-02 00:30:29
“中華民國”成為兩岸紅綠藍三方的共同困扰。
  中評社╱題:論兩岸政治關係定位中的“中華民國”問題(下) 作者:王英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編者按:如何正確面對和處理“中華民國”問題,一直是兩岸關係政治定位中最複雜和棘手的問題。王英津教授不畏艱難,潛心鑽研,做了深入的探討,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系統地梳理、研究了有關此問題的各種論述由來,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並得出自己的結論,為未來兩岸協商談判政治議題,預做理論上的準備。由於全文較長,我們特分上下兩篇發表,敬希讀者垂注。

  四、“中華民國”:兩岸三方的共同困擾

  “中華民國”問題對於大陸方面來說非常棘手,其對於台灣方面來說也好似“燙手山芋”,藍綠兩大陣營對其都抱有複雜的政治心態。一時間,“中華民國”成為了兩岸紅綠藍三方的共同困擾。

  (一)大陸:“否認+捍衛”的糾結

  在“法統之爭”時期,“中華民國”的存在就意味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否定,所以,對於大陸方面來說,“中華民國”是一個負面語詞,必須堅決否認。然而,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台灣島內政局的變化,兩岸之間的“法統之爭”逐步演化為“主權之爭”,“一個中國”開始受到嚴峻挑戰,這時“中華民國”符號的政治意義與價值就發生了微妙變化。此時,盡管大陸方面仍不承認“中華民國”,堅持認為“中華民國”已經不復存在,但又不得不面對“中華民國”內含的“一中”價值對民進黨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強大制約力量。衆所周知,“中華民國”的疆界範圍包括台灣和大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範圍呈現重疊狀態,這內蘊著台灣與大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意涵,成為民進黨“法理台獨”的重大障礙。受制於“中華民國”及其“憲法”的“一中”內容,民進黨不得不接受“中華民國”,但為了建立“台灣共和國”,其又竭力“虛化中華民國”或“去中華民國”。在陳水扁從事“法理台獨”的情勢下,大陸方面不惜通過戰爭手段來遏制“台獨”勢力企圖“制憲”與修改“中華民國國號”的行動。①而且,在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時期後,大陸方面在面對“中華民國”問題時顯得有些尷尬。一方面,大陸仍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及其“合法性”,但另一方面,卻又承認與其公權力機關簽訂的相關協議,或承認其公權力機關所頒發的法律文件。在兩岸互動過程中,印有“中華民國”字樣的新台幣已被大陸正式確認與合法化,大陸民衆赴台旅遊時持有“中華民國政府”簽發的赴台證,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大陸已經默認了“中華民國”的存在及其“合法性”,但給外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對於大陸方面來說,“中華民國”是一把雙刃劍,其在不同面向上對於大陸有著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在“反獨”面向上,“中華民國”符號並非沒有正向價值。盡管我們不承認“中華民國”及其“憲法”的合法性,但在當前我們鞭長莫及的情況下,其含有的“一中”架構是我們反對“台獨”的重要依托和憑借,可以間接為大陸方面所用。簡言之,在“台獨”尚存在的曆史階段,“中華民國”對於遏制“台獨”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如何看待“中華民國”存在的“一中”價值,及其對“台獨”的強大牽制力,如何恰當處理所謂“中華民國”問題,使其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發揮正向價值,並防範和遏制其負面效應,值得大陸學界認真研究。在“促統”面向上,其負向價值比較明顯。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和深化,當大陸的對台工作由“反獨”階段進入“促統”階段後,所謂“中華民國”的負面效益會逐步增大,進而成為兩岸統一的重大障礙。如果台灣方面乘機要求大陸方面對所謂“中華民國”繼續保持一定程度的沈默,將可能會成為其屆時跟大陸方面討價還價的政治籌碼,進而增大兩岸統一的難度,窄化統一模式的選項。

  (二)國民黨:“延續+挑戰”的尷尬

  “中華民國”與國民黨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其最早由國民黨所創建。在1949年之前,“中華民國”是國民黨政權的正式稱謂。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徙來台,繼續沿用“中華民國”及其一整套政治符號來實施對台澎金馬地區的統治,“中華民國”也就成為國民黨在台統治的“法統”象征。然而,自台灣民主化改革(特別是自“憲政改革”)以來,台灣社會的政治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使國民黨的“中華民國”論述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首先,政治宣示存在著法理與事實的沖突。兩蔣時期,兩岸之爭屬於一個中國框架下的政權之爭,故台灣當局不承認大陸政權的合法性,伺機反攻,重新統一大陸。1991年廢止《臨時條款》,隱含著一個政治意涵,即台灣當局放棄與大陸通過武力來爭奪政權,甘心偏安於台澎金馬地區,即由統一大陸的“攻勢”轉變為甘於現狀的“守勢”。雖然在法理上沒有通過“修憲”來改變原來的表述,但事實上,台灣已放棄統一大陸的目標和努力,導致了法理論述與實際行動之間的沖突。

  其次,“全中國代表說”是目前國民黨等台灣政治勢力無法脫掉的一件“政治袈裟”。“全中國代表說”是自兩蔣時期延續下來的國民黨政治論述,意即“中華民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包括外蒙古、大陸和台澎金馬。這一政治宣示在兩蔣時期尚有可理解之處,但在目前兩岸政治情勢下,似乎帶有“癡人說夢”的意味。目前“全中國代表說”已成為套在國民黨身上的一件不合體的“政治袈裟”,但如果國民黨想脫掉它,即通過“修憲”將“代表全中國”改為“代表台澎金馬”,必定不會被大陸所允許。因為從大陸方面來看,該舉動是典型的“法理台獨”,大陸方面不僅會強烈反對,甚至可能采取武力手段加以阻止。陳水扁主政時期,大陸反對“法理台獨”,主要就是反對陳水扁當局通過“制憲”或“修憲”來單方面改變台灣當局的“領土範圍”。另外,從台灣島內的選舉政治來看,如果國民黨為脫掉這個“袈裟”,則無異於向民進黨靠攏,從而會失去自己的獨立政治品格,這不利於國民黨在台灣島內的政治選舉。在上述情勢下,國民黨等政治勢力只有兩條路徑可供選擇:要麽承認自己為地方政權,要麽繼續堅持原來的表述。很顯然,台灣當局(國民黨)不會直接承認己方為地方政權,所以只好堅持1949年退台以來的一貫表述(即“代表全中國”)。對於這個表述,大陸方面盡管並不贊同,但它畢竟蘊含著對“兩岸一中”的承認,所以大陸方面雖不承認,但也沒有強烈反對。大陸方面希冀國民黨暫時穿著這件並不“合體”的“袈裟”,以維護“一個中國”框架。於是,“全中國代表說”就成為了國民黨無法卸掉的政治包袱,國民黨自己也知道這件“袈裟”已不“合體”,甚至有更換一件合體“袈裟”的想法,但從短期來看,除了這件“袈裟”之外,國民黨尚無其他“衣服”可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