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宋代以後,真正的會食——即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才出現在餐廳里和飯館里。在傳世宋代繪畫《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餐館里擺放的都是大桌高椅;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畫上,也有不少夫婦同桌共飲的場景。
宋代的會食,由白席人的創設可以看得非常明白。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說,北方民間有紅白喜事會食時,有專人掌筵席禮儀,謂之“白席”。白席人還有一樣職司,即是在喜慶賓客的場合中,提醒客人送多少禮可以吃多少道菜。其實,在陸游之前,《東京夢華錄》就提到了這種特殊的職業,下請書、安排座次、勸酒勸菜,謂之“白席人”。白席人正是會食制的產物,他的主要職責是統一食客行動、掌握宴飲速度、維持宴會秩序。現代雖然罕見白席人,但每張桌面上總有東道主一人,他的職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導食客一起舉筷子,一起將筷子伸向同一個盤子。
分餐制是歷史的產物,會食制是歷史的產物,那種實質為分餐的會食制也是歷史的產物。我們今天想要改革的進食方式,有人主張實行“公筷”,這種名合實分的方式比較簡便易行。我認為,可以按照唐代的模式,即“大桌分食”。這種分餐制借了會食制固有的條件,既有熱烈的氣氛,又講究飲食衛生,而且弘揚了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