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家族叙事與兩岸青少年家國情懷的創新培育路徑
http://www.crntt.hk   2024-11-22 00:25:38
  中評社╱題:“兩制”台灣方案視域下兩岸民族認同的家族文化效應 作者:王卓亮(漳州),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講師/心理學碩士;張勻銘(漳州),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副教授/心理學博士

  【摘要】家族叙事是對家族歷史、事跡、人物與文化等內涵的理解和建構,對兩岸同胞尤其是台灣青少年的家族文化傳承、家族歷史建構、身份認同及國家認同具有重要意義,是促進兩岸人民攜手共進的情感紐帶與重要途徑。以家族為單元,在兩岸家族交流中實現互親、互愛與互信,體認家國同構思想,重塑台灣民衆的國家認同,有助於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真正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近十年來,台灣民衆的“國家認同”出現了異化與錯位,“台灣人認同”不斷升高而“中國人認同”在逐年下降①。台灣問題是關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性問題,它涉及到中華民族的全局利益、世界地位和長遠發展。面對台灣政治當局的去“中”趨“獨”的政治傾向,以傳承親情、鄉情和民族情的兩岸家族叙事為紐帶,在交流中實現互親、互愛與互信,進而重塑台灣同胞的國家認同,這對於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和祖國實現和平統一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兩岸華人社會的共同文化基石,全面理解并發揮其所蘊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助於兩岸同胞體認家國同構觀念,厚植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家族叙事是指個人對家族歷史、事跡、人物、文化的叙事性理解和建構,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實踐和文化活動②。在家族聚餐、年度假期和節日慶祝等家族禮儀活動中,通過反復講述來傳承祖輩的正面故事,解讀對人生的認識,可以將家族的價值觀和核心意識傳達給青少年,培養其強烈的家族自信和自豪感,同時也對其自我身份認同、家族文化傳承、家族歷史建構與家國情懷培育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深刻闡述中華民族以愛家愛國為主要特徵的家國情懷,他強調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具有家國情懷,國是第一位的,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國家的統一強盛就沒有家庭的美滿和個人的幸福。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國”與“家”密不可分。

  一、家族叙事、青少年身份認同與家國情懷

  身份建構是基於社會的自我概念和群體間關係的相互作用。每個人都有多重社會身份或角色,這些身份或角色會通過性別、種族、宗教、國籍、職業和家庭角色等方面影響人們對自己的看法。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在人生各個時期對自身心理、自我認知、社會認知和角色身份的不斷完善,從而達到內外統一的感覺和心理體驗。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同一性始於家庭環境,孩子們在家庭裡接受父母等家中長輩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規範,遵循特定的生活模式,開始發展他們的主要生活原則和信仰結構,定義對特定文化的歸屬感③。有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因素是影響中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因素④。Merrill等人研究發現,家庭史認知水平與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未來規劃能力與接受自我能力呈正相關,而與心理問題的內部化及外化行為呈負相關⑤。Bapi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家庭叙事有助於提高個體的自我認同,讓他們能够在困境中積極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從而順利渡過同一性危機⑥。綜上,對家族史和家族文化潛移默化的認識,有助於青少年思考自己是誰、未來的方向以及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家族叙事是通過對家族共同記憶的理解和建構,將家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將自我、家人與家族鏈接起來,使家族的共同記憶不僅得到傳承,還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可見,家族叙事的過程是個體對家族認知不斷深化的過程。青少年在瞭解家族的發展歷程中,既能認識到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和責任,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個體身份認同;同時家族叙事中又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價值觀,通過挖掘家族叙事資源中的文化內涵,可以使青少年更好地瞭解家族的傳統和文化,培養他們對家族文化的認同和傳承意識。另外,家族的發展是在特定的國家和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家族的興衰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每個家族的艱苦奮鬥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反過來福澤每一個家族。可見,家族叙事中又蘊含著深刻的家國一體、家國同構價值觀。因此,家族叙事不僅是我們瞭解家族、建立血緣認同和身份認同的教育方式,也是我們建構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教育方式。

  二、家族叙事涵養台灣青少年家國情懷的現實基礎

  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同屬中華民族。自1949年以來,台灣地區歷經變遷,但它依然保持著中國社會的基本特質,從語言、文字到傳統道德,從民間風俗到思維方式,都以中國式的風貌為主,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從語言使用來看,台灣官方語言為大陸普通話,主要民間語言為大陸的閩南話、客家話等。據調查,有66.3%的台灣人主要溝通使用語言是普通話,其次是閩南語,占31.7%,第三是客家話,占1.5%,其他語言則都低於1%⑦;通用文字為繁體漢字。從生活習慣來看,台灣人民重視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要傳統節日,這些節日的紀念形式與大陸類似,通過這些節日達到與家人(族)團聚、歡慶、慎終追遠的作用,充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從民間信仰來看,台灣地區的主要宗教信仰為發源於大陸的儒釋道思想。調查發現,若衹能選擇單一信仰,台灣地區有27.9%的民衆認為自己信奉傳統民俗宗教,19.8%為佛教,18.7%為道教,其餘為無宗教信仰或相信其他宗教⑧。台灣地區還特別重視倫理道德和家庭文化的傳承。台灣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固有道德”,所以台灣地區一直保存著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的倫理秩序,各級學校也都立下了“禮、義、廉、恥”的共同校訓。這些良好的道德風尚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台灣青少年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都十分有利。

  (一)家族紀念日的重視與慶祝:在台灣的家庭中,家族紀念日如祖輩生日、家族活動、祭祖活動等被看作重要的活動。台灣地區教育部為了增加家族祖孫間的交流,於2011年將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定為祖父母節。對這些紀念日的重視,有助於加深個體對家族的身份認同感,增強家族的凝聚力。

  (二)語言的使用與傳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地區政府已經發現母語傳承的危機,閩南語在世代之間的使用降了近6成,客家話則降了7成,其他語種的使用率下降更大 ⑨,為此,台灣地區政府要求自2022年開始中小學必修本土語言,包含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語、馬祖語和台灣手語⑩。其中閩南語與客家話主要傳承自中國大陸的福建與廣東。台灣家庭中母語的使用和傳承,可以促進家族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文化傳承,增進個體對台灣本土文化的認同感⑪,并加深其對兩岸尤其是台灣與福建、廣東地區乃至中國文化深度聯結的認知。

  (三)道德教育與傳統文化傳遞:台灣家庭傳承了中華文化的許多價值觀念,如孝道、禮儀、忠誠、誠信等,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教導親密/婚姻關係、夫婦關係、親職關係、子職關係、祖孫關係等各種倫常知識。這些價值觀念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培養公民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渠道,有助於兩岸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民族認同。台灣家庭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如傳統節日的慶祝、祖先祭祀和傳統手工藝製作等。通過這些傳承,有助於青少年對中華文化和歷史的理解。瞭解歷史,能够使個體對台灣在中華文化背景中的獨特性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自覺體悟“有國才有家”的道理,體認“家國同構”的思想,從而打下更加深厚的國家認同基礎。

  可見,中華傳統文化早已在台灣開枝散葉,融入了台灣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思想情感中。家族叙事作為個體身份認同的基石,能較好地傳承家族文化和價值觀念。同時,家族文化與國家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構建個體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

  三、家族叙事培育兩岸青少年家國情懷的育人維度

  家族叙事作為家族文化的傅承方式,在培育青少年的家國情懷與促進國家認同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家族叙事促進兩岸青少年家族歷史的認知

  在家族叙事活動中,通過祖輩們的口述或家譜資料的查閱,青少年可以追溯家族的來源、發展歷程和重要事件,深入瞭解自己的家族背景、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這不僅使個體生命存續的空間和時間都得到了延展,個體與家族的情感聯結也得到了強化。若能通過民間的互動交流,家族叙事同樣能促進海峽兩岸親情的延續和傳承。通過家族叙事的分享和交流,兩岸青少年可以感受到家族成員之間的親情紐帶,加深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繫和理解認同,促進兩岸青少年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

  (二)家族叙事激發兩岸青少年傳統價值觀的傳承

  家族叙事是個體與家族乃至國家之間的一種深層對話。家族叙事中常常蘊含著豐富的傳統價值觀,如孝道、敬老、忠誠等。通過家族長輩講述家族的歷史,兩岸青少年可以瞭解家族的價值觀和傳統行為準則,培養對傳統美德的尊重和堅守,激發對家族文化的熱愛和認同,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它不僅能體現個人的家國認知水平,還能提升個人的家國認知能力。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