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電/據光明日報發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作為一種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方案,其實踐的目標是構築共同富裕的社會現實。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存在兩個特有的理論張力:其一,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與現代化邏輯得以生長的西方文化傳統之間的內在張力;其二,共同富裕的目標與由資本邏輯所內含的增值強制所帶來的貧富差距之間的張力。兩種張力之間的關系并非僅僅作為文化張力與經濟張力而互不相關。相反,它們在“現代化”的語境之下,總是成為同一發展歷程的兩個面向,需要帶有哲學原則高度的理論智慧對其加以調和。這一理論智慧不僅需要中國既有的傳統文化作為其文化架構的基底,同時更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實踐方案提供經濟架構層面上的理論支撑。
一
中國式現代化的逐步形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實踐成果之一。因此馬克思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建構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作為一種以批判為建構的政治經濟學,它以資本邏輯為研究對象,而資本邏輯正是推進西方現代化進程的根本動力。在這一理論研究的基礎框架當中,“資本”作為一種對增值的不懈追求,一方面被馬克思視為一種社會權力,從而隱含著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對峙;另一方面卻也是馬克思用以描述近代以來社會經濟架構的基礎性概念。對資本邏輯的分析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當中兼具了“呈現”與“批判”的雙重功能,并構築了一條在資本邏輯的內在演進中揚棄資本的現實道路:伴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升高,資本的利潤率呈下降趨勢。換言之,隨著對技術資本(即固定資本)投注的不斷加大,可變資本,即活勞動的價值在資本價值構成中的比例不斷下降,由此帶來剩餘價值量的減少。對資本的批判同時隱含資本邏輯的自我揚棄。馬克思由此與整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產生了根本的不同:不同於後者將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架構視為人類社會的普適性規律,馬克思將資本主義社會僅僅視為人類走向更高發展階段的史前史。
由於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在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它關於資本邏輯批判的理論基石仍然是勞動價值論。隨著其後西方經濟學對於勞動價值論的批判,甚至對於價值理論的徹底否棄,對資本的分析失去了其原有的批判性維度,再度僅僅成為對當下社會現實的一種描述與呈現。盡管當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已獲得更為完備的理論形態,但僅就其對資本邏輯的分析方式而言,卻是退回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前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立場之上:僅局限於一種無批判的呈現與描述資本的演進過程。<nextpage>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卻仍需要以呈現和批判的雙重視角來面對資本問題,因此也只有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當中獲得思想拱頂石。這表現在:其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在以揚棄資本為其理論旨歸的研究當中凸顯了資本邏輯的歷史性維度,為構築一種駕馭資本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架構提供了合法性依據。換言之,只有資本運行邏輯不再是一個如鐵的自然規律一般的經濟規律,那麼駕馭資本甚至最終揚棄資本邏輯才是可能的。其二,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富有立場的價值分析模式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社會對勞動者的關切以及對共同富裕的實踐訴求。為了深入對價值問題的討論,馬克思試圖以一種二重化的理論視角展開對諸如商品、勞動和價值的分析,從而提出了不同於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價值學說,即并不將價值區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是發現了商品自身所固有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二重性,并與之對應,提出了勞動的二重性,即有用勞動與抽象勞動。在這種二重化的分析模式中,如果說價值與抽象勞動所詮釋的是資本的增值邏輯,那麼使用價值與有用勞動所凸顯的卻是馬克思為逃離資本的增值邏輯所提供的一種可能性。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當中,人并非僅僅被假定為一種抽象的理性人、經濟人,他是一個活生生的勞動者,在有用勞動中具體地生產著某種商品的使用價值,這一使用價值盡管可以在交換當中被抽象為一種可交換的價值形式,但卻無法從根本上否認使用價值在商品中存在的意義,以及勞動者的具體勞動的不可替代性。馬克思正是借助於這種獨特的價值分析模式凸顯了資本與勞動之間無法調和的對立,從而構築了一種富有立場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範式。
資本在今天日益以金融化的新形態在全球蔓延開來,勞動者在其中的勞動方式雖然有所變化,例如,伴隨著技術平台的普遍化應用,勞動者獲得了更為靈活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場所,甚至不同勞動的職業化壁壘也正被逐步消融,但由於資本的增值強制的本質規定未曾改變,因此勞動與資本之間的對峙性關系也從未改變。這意味著馬克思將勞動者的勞動納入資本的價值構成中所形成的二重化的分析模式并非如西方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已經過時了,恰恰相反,在中國式現代化所構築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馬克思這一獨特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方式卻恰當地表達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當中不可或缺的對勞動者的關切。<nextpage>
二
構築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探索中具有基石性的工作。它會搭建一種獨特的經濟架構,并在其上建構與之相關的法的、道德的與文化的諸要素,這些要素將從根本上豐富“現代化”理論內涵。但如何建構這一獨特的政治經濟學,需要在現實實踐中逐步生成與檢驗。在此,我們將嘗試為這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架構提供如下原則: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將對人的現實關切注入特定的經濟規律的分析和研究當中。由此決定了這一獨特的政治經濟學必將以駕馭資本的方式來研究和批判資本。這意味著在充分發揮資本推動社會財富增長的基礎之上,正視資本與勞動的對峙關系,弱化作為一種經濟權力架構方式的資本邏輯。基於此,我們需要尊重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推動資本有效的利潤增值,同時著力在規範層面上架構一種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將嘗試探索如何讓“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并存的實踐方略。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甚至於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當中,這一問題在哲學理論層面被表達為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但其相關討論總會囿於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就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而言,中國共產黨作為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在其現實實踐當中,以國家執政方略的方式來完成僅依賴於市民社會內在的看不見的手所完成的調解工作。這一調解工作必將涵蓋以下相關研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共同富裕為目的,摒棄資本單純的逐利取向,構建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質與資本之間所存在的相輔相成、又相互限制的發展模式,探討由技術手段完成對資本的限定,嘗試以技術限制資本的無限擴張。由此從國家政策、技術操控等多層次對資本邏輯實現有效駕馭。<nextpage>
最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追蹤并分析全球新資本形態的發展特質并彰顯新資本形態的內在矛盾,以嘗試在既有的經濟架構當中探尋走出資本邏輯的現實可行性道路。結合當下資本新形態的發展狀態,討論勞動價值論在分析當下資本價值構成以及資本與勞動者之間對立的有效性。凸顯如下客觀事實:即知識性勞動部分地取代了現代工廠中的簡單勞動,勞動力市場形式上更加自由和靈活,且人力資本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在資本積累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些客觀事實基礎上重新激活馬克思有關勞動力再生產的相關理論;重新激活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當中以勞動者為軸心對資本增值方式的分析路徑,凸顯在現代技術對人力的取代過程中,人的自由時間的增加,以及資本增值的減少,從而探索在現代技術發展條件下,對資本的有效遏制方案;激活馬克思的原始積累理論的相關研究,討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地方性不平衡發展、作為發達地區對不發達地區的系統性剝奪,直面產業結構不平衡的現實問題;重新激活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理論,即不僅重視資本主義一般利潤率下降的顛覆邏輯,同時更關注當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現代主權貨幣制度下的信貸體系和貨幣政策,尤其是後危機時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貨幣政策;從(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入手,理解資本邏輯驅動的技術革新的特定路徑與局限性,以及公共領域私有化造成的社會問題;從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的矛盾入手,理解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數據化進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特定形態和限度;等等。由此構築新資本形態下引發資本自我顛覆的可能性矛盾,在對這一資本邏輯的內在性矛盾的理解和把握當中有效駕馭資本,讓資本的增值以及相應的技術進步成為人獲得自由時間的必要條件,讓資本的運行成為構築社會共同富裕的有效階梯,從而以一種獨特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實踐智慧破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資本與勞動之間無法調和的根本性難題。
(作者:夏瑩,系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