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古人類制作的石器類中,細石葉是研究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晚期人群行為的重要載體。本年度我國多位學者在這個方面進行了深度探索,探討了細石葉技術與社會組織複雜化早期進程的關系,認為細石葉技術使狩獵采集群體流動性提高,但其攫取式獲食方式迫使人類改變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定居程度提升又導致細石葉技術優勢喪失。相關的社會組織方式轉變是社會組織複雜化的早期階段,或為徹底定居化乃至進入新石器時代提供了基礎。細石葉技術中楔形石核技術的研究格外引人關注,研究者嘗試運用操作鏈的理念,借鑒“概念型版”的思想,建立細石葉技術分類系統,認為楔形石核與錐形石核、船形石核等的區別不僅僅是形態上的區別,而是整個制作理念上的區別,在此基礎上,就細石葉技術在華北的擴散問題略作討論。細石葉工藝起源亦是熱點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陳勝前教授等學者建議未來的細石葉工藝起源研究應該注意厘清概念、明確問題、反思立論前提、拓展範式,從而更好地了解古人行為與古代社會的變遷。
石器功能的判斷一般通過形態分析、微痕分析、殘留物分析、模擬實驗等研究手段。寧夏鴿子山史前遺址發現了大量形態不一、制作精細的尖狀器,研究表明,這些石器的形態特征可能是適應環境的很好例證。同處寧夏的水洞溝舊石器遺址發現大量白雲岩質的細石葉和石片,通過模擬使用實驗和微痕觀察,發現細石葉適於裝柄使用,以刮、切、削等利用側刃緣的運動方式效率為高,尖部用於加工硬度較低的動植物效果較好。石鏃作為一種投射類工具,國內的模擬實驗研究開展較少,有關學者以山西吉縣柿子灘遺址環境背景和石器原料為參照,通過微痕實驗,發現射擊類帶尖石制品的重複使用情況可以通過微痕進行佐證。
石器制作方法也一直是舊石器考古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砸擊技術是早期人類最基本的剝片技術之一,享譽世界的河北省泥河灣盆地麻地溝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相關遺存,結合石器打制實驗,研究者討論了砸擊法的應用方式、經濟效益、產品辨識特征,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砸擊技術的適用情況,并倡導在以後的砸擊法產品辨識過程中應以各地原料為基礎進行實驗觀察,進而對遺址中砸擊法產品進行對比和辨認。基於模擬打制實驗在舊石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在河北陽原由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辦了“第一屆中國石器打制技術培訓班”,2019年第二屆培訓班移師吉林,學員仍然來自全國各研究機構,以高校教師為主,為舊石器考古研究水平的提高、擴大學科影響力、加強人才儲備提供了重要平台。
隨著研究手段的發展和研究理念的轉變,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發掘和記錄方法也發生著變化。以往學界曾對於舊石器考古發掘使用的水平層發掘法進行探討,本年度繼續有研究者關注此研究方向,以河北泥河灣盆地東穀坨遺址的新發掘為例,研究者詳細介紹了該遺址發掘和記錄的規則以及具體方法,呼籲建立具有科學性和包容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操作規程,對今後的工作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