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1日電/據大公網報導,在國家新發展格局下,香港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坐擁國家賦予“八大中心”的重要定位,同時擁有全球一流的基礎研究實力和高等院校,以及是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筆者認為,香港可從多方面加強大專院校的應用研究發展,並以香港建設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定位,深化內地高等院校的高水平合作和對接,以自身優勢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首先,在創新研發方面,筆者認為,不單要全面釋放高等院校的基礎研發實力,政府亦可加強推動高等院校應用研究的發展,包括建立更多對接不同產業和行業發展的應用研究中心和實驗室,不斷提升研發成果落地轉化的比率,孵化更多具潛力的大學教研團隊。
事實上,特區政府已花了不少功夫在這方面的工作,例如推出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這絕對是重要的開始,但必須把握此良好勢頭,進一步釋放本地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的潛力。
第二,筆者認為,要提升上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比率、並要令更多科研團隊取得更多成功,政府角色非常重要。筆者建議,政府可革新現行的採購制度和機制,優先試用和應用更多本地大學科研初創團隊的研發成果、產品和服務。
以紡織業為例,香港有很多屢獲殊榮的研發項目,可應用至不同場景,最顯著的就是運動員的功能性服飾和裝備。筆者認為,政府要承擔“落水”和帶頭的角色,採用和試用更多本地研發的產品和服務,並要求更多部門、公營機構及法定機構採用此方針,形成內部文化和風氣。
筆者深信,若然政府優先採用這些科研成果,就會是大學科研初創團隊邁向成功、加速孵化的重要一步。而隨著北部都會區和河套深港園區的發展,筆者希望政府繼續努力爭取專屬的跨境政策措施,打通深港園區的資金、數據、人流等,配合上述提到的採購政策,吸引更多初創團隊和資金以香港為基地,從事研發和開設實驗室等,借此促進教育、科研和人才一體融合發展。 |